第RB04版:日报04版
          

“五一”假期,浚县古城邀您来打卡

□本报记者 王利英

   

现在很多人热衷于一项活动:“网红地”打卡。但凡哪里成为“网红地”,就会吸引大批举着手机的游客。

4月初,网友“老马浪天涯”在今日头条上发表了题为“国内还真有免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文章。文章说,在众多景区中,鹤壁的浚县古城显得格外另类,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历史、有古迹、有品位,还通通免费,这样的地方不去打个卡,会终身遗憾。

浚县古城以文治阁为中心,有东西南北4条主街、8条小街、36条小巷,“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格局保存基本完整。每一次走近她,都仿佛在品读一段活着的历史。这样一座宝藏小城,肯定有很多地方等待我们发掘啦!

近年来,浚县全面加快古城保护和建设的步伐,恢复运河古城风貌,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着力构建“山—水—城”旅游空间格局,古城墙、西城门、端木翰林府及后花园、古县衙、海棠谷、遏云楼、明清四合院、河城公园等先后对游人开放,古城旅游小环线基本形成。“五一”假期临近,跟我们了解一下浚县古城3个必打卡地吧!

打卡地一:大运河·云溪桥·古城墙·黎阳仓

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卫河(永济渠)浚县段和浚县黎阳仓遗址成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

云溪桥始建于明代,是中国古代大运河卫河段仅存的两座古桥梁之一,正对着浚县古城西城门,为五孔石拱桥,由青石构成,为进出浚县县城的主通道之一。市民可由云溪桥进入浚县古城。

站在云溪桥上东望,便看到沿卫河而建的古城墙。据测量,城墙南北长768米,高5.7米,宽7米;基部铺砌青石,高4米;上部砌砖,砖墙厚1.3米。

古城墙与卫河之间有一条青石板路,大家可以沿着古城墙向北直至西北角楼,也可以穿过西城门,从西城门楼登上古城墙,向西远眺古运河,向东鸟瞰浚县古城街景。

黎阳仓是隋唐时期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国家粮仓,位于浚县古城东边、大伾山北麓,从大伾山西山门下山,穿过寺下头村向北约200米即达。

打卡地二:海棠谷·古县衙·文庙·明清四合院

海棠谷位于浚县古城西城门和北城门之间城墙内侧,因种植6000多株品种多样的海棠树而得名。虽说现在海棠花已经凋谢,但海棠谷内自南向北分“贤哲遗风”“再成墟韵”“农耕记忆”“运河人家”“民俗真趣”“海棠依旧”“成语探秘”七大区域,每个区域皆有不同风情,不妨与家人、朋友漫步海棠谷,与先贤哲人对话,领略运河风情,找寻农耕记忆,吟诵海棠诗赋。

从海棠谷中间向东,进入南小门里街,便可看到古县衙和文庙。古县衙坐北向南,大门前有照壁,大门内有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及房科,县衙东部有典史署、县丞署,西侧有监狱、花厅、再成轩等。文庙位于古县衙东侧,现存建筑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等。

从古县衙出来,进入县前街,东段有50余座明清建筑,明清时期有许多县衙公务人员和富户在此居住。浚县兵役局遗址、著名数学家刘亚星故居都在此处。

打卡地三:端木翰林府·文治阁·河城公园

从浚县西城门向北是海棠谷,向西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一进入西城门,便可以看到路北的古戏楼——遏云楼,再向前走几步,便是端木翰林府。

端木翰林府原为端木子贡后裔的府邸,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现端木翰林府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其中东院为端木子贡七十七代后裔端木广恕的居所,西院为其弟端木广仁的居所。

后花园位于端木翰林府东院,穿过门楼,绕过影壁墙进入正院,正院除了正堂,还有东、西厢房。西厢房南北侧各留一条1米多宽的通道,皆可通往建有碉楼的小院落。从正堂后门走出来,向东是货样室,绕过货样室向南便进入后花园。

从端木翰林府后花园出来,向东走至文治阁,再向南穿过南城门,便是2018年浚县县委、县政府围绕古城保护开发的又一新景观——河城公园。逛河城公园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南城墙遗址文化长廊了。

从河城公园穿过南街石桥,进入伾浮路,向西为浮丘山,向东为大伾山。

“古城夜色春如海,千盏灯火夜婆娑”是对浚县古城夜景的生动描述。如果有时间,一定要看看古城夜景。

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