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取简历逾2亿条非法牟利过亿元———数据行业乱象“令人咋舌”亟待整治
2019-05-22 23:17:26
□新华社记者 鲁畅
通过非法手段,窃取正规招聘网站2亿条用户简历;把简历数据“打造”成公司产品,卖到不同行业领域,非法获利过亿元……记者从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获悉,按照公安部“净网2019”专项行动部署,北京警方近期破获备受关注的巧达科技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这家企业非法窃取用户数据,数量之大、牟利之巨,令人咋舌,公司法人王某某等36人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
起底巧达科技“黑产”:
最大简历库全凭窃取
去年10月,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警务支援大队接到辖区某互联网公司报案称,发现有人在互联网上兜售疑似为该公司的用户信息。根据这条线索,警方迅速开展调查,巧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非法窃取信息的犯罪事实逐渐浮出水面。今年3月,巧达科技被查封,涉案员工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公开资料显示,巧达科技成立于2014年7月,号称拥有中国最大的简历数据库。这些简历信息等数据被用在教育培训、保险、招聘等行业,为巧达科技带来了大量收入。2017年,该公司全年收入4.11亿元,净利润1.86亿元。
然而,警方查明,与正规招聘网站的简历由用户自己上传不同,巧达科技的简历数据库全部是通过非法手段窃取而来。据悉,巧达科技非法获取的简历超过2亿条。基于这些数据,公司开发了“72招浏览器”,将其简历数据库以1.38万元每年的价格卖给有需求的企业客户,客户就可以在浏览器上直接调取简历信息。
办案民警介绍,在巧达科技窃取数据过程中,还因传输数据量过大导致报案公司服务器数十次中断服务,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规范治理需多方合力
据阿里安全部《2018网络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估算,2017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为450多亿元,而“黑灰产”已达近千亿元规模,用户信息泄露、网络黑客勒索和电信诈骗等问题仍频繁出现,围绕互联网衍生的“黑灰产”行业正在加速蔓延。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大数据行业中数据造假,窃取、买卖公民信息等乱象频发,不断触碰数据安全和法律底线,亟待加强治理、规范发展。同时,警方提醒互联网企业,在收集、存储、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数据开展合法经营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落实数据保护责任,采取必要的技术防范措施,确保用户信息数据的安全。
(据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