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与幸福同在———记我市“最美好军嫂”李婵娟
2019-09-12 08:37:39
□本报首席记者 陈海寅
性格恬静、举止文雅,笑起来充满了亲和力,这是我市“最美好军嫂”、鹤壁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辛海亮的妻子李婵娟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做军嫂11年,她温柔的外表下,已磨炼出了坚强的品格。近日,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
李婵娟和丈夫是高中同学。高考后,她去了沈阳市的一所师范院校就读,他去了重庆市的一所军校就读。
“高中时对他印象就挺好,上大学后时有联系。每逢寒暑假,我们都和其他同学一起聚会。”李婵娟说,慢慢地,志趣相投的他们越走越近,大三时确定了恋爱关系。
沈阳市和重庆市相距2000多公里,长长的路程满载着两人的思念。当时有好友跟李婵娟说,这样的相处方式只是开始。
2005年,大学毕业后,李婵娟回到鹤壁当了一名教师,辛海亮到位于信阳市的某部服役。虽说都在河南,但一南一北两个城市相隔近千里。聚少离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感情。2008年,他们计划走进婚姻的殿堂。
“当时我在带高三毕业班,就决定把婚期定在6月中下旬。”李婵娟说,那年5月初,他们定好了酒店,给亲友发了请帖,家人也开始帮他们筹备婚庆事宜。然而那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地震,辛海亮随部队奔赴灾区救援。
在抗震救灾前线,辛海亮和战友奋战了73天。其间,因当地通信设施受到破坏,他的手机时常处于无法接通的状态。李婵娟每天都守着电视看来自灾区的报道,每当有伤亡消息、余震消息传来,她都揪心不已。
“后来我才知道,辛海亮和战友刚到灾区的那段时间,粮食、药品、帐篷等物资奇缺,即便有也要先分发给灾民。没有地方住,他们就天当被子地当床;饿了全靠压缩饼干充饥。救灾是在与时间赛跑,有时忙得两天两夜不合眼。”李婵娟说,那时起,她就把丈夫当成了心中的英雄。
当年9月,他们举行了婚礼。刚结完婚,辛海亮就归队了。
“他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我也只能趁着寒暑假去看望他,一年能见两三次。”李婵娟说,那时候她既期盼着重逢,又害怕重逢。因为每次重逢,就意味着分别也进入了倒计时。
“最害怕分别的场景,我在火车上,他在站台上。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心里满是伤感。那时切身感受到车站的站台承载了太多人的悲欢离合。”李婵娟说,2009年春节,她在部队陪丈夫。那年春晚有一个小品《军嫂上岛》,每一句台词都直戳她的心窝,看的时候哭得不能自已。
2012年初,辛海亮调到鹤山区武装部工作。虽说经常值班、较少见面,但情况已比前些年好太多。即便有时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见一次,李婵娟已非常知足。
“他是一个家国情怀非常深厚的人,有正义感、有担当,阳光乐观,跟他在一起,感受到的都是正能量。这些年,即便聚少离多,依然很幸福。”李婵娟提起丈夫,满是认可与崇拜。
“结婚这些年,她为家庭付出很多。因为有她在,我才能在部队心无旁骛地训练、执行任务。如果要说功劳,她就是我们家最大的功臣。”提及妻子,辛海亮满是感激。
谈及未来,李婵娟充满憧憬。她说,自己没有过高的追求,只希望一家人永远和和美美、平安幸福。她也会一如既往地为丈夫守好家庭后方,让他安心做军营里的铁血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