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女汉子”成全丈夫“军人梦”———记淇滨区军嫂马艳艳
2019-11-27 23:25:34
□鹤报融媒体记者 祁凯燕
“都说一个军嫂半个兵,军嫂这个称呼已经包含我们的承诺和支持。”11月27日,淇滨区军嫂马艳艳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作为军嫂以来的感受。
相见时难别亦难
2014年,马艳艳经人介绍与现役军人石小坤相爱并结为夫妻。“直到领了结婚证,我对军人也没有过深的了解,也不知道军人的工作性质,只觉得他这个人很优秀,是值得托付终身的伴侣。”马艳艳说,婚后前两年她很不适应,所在单位鹤壁报业传媒有限公司的工作比较忙,丈夫也长年在部队工作,夫妻俩虽在同一座城市,但每月只能见上一两面,最长时半年才能见一次。
春节期间,丈夫石小坤只有两天假,夫妻俩匆忙到双方父母家拜年后丈夫就回部队了,马艳艳只能独自驾车去亲朋好友家走亲戚。她说,白天累点儿没啥,晚上回到家看到空落落的房间,听着电视里喜庆的鞭炮声心里格外酸楚,特别希望丈夫能陪在身边。
“每次他休假回家,都会5点多起床,把假期计划安排好,在两天时间内尽可能地把家里能干的事情都处理好,我心里明白他很在乎我们这个小家的。”马艳艳说,每次送丈夫返回部队,她都会情绪低落很久,常数着日子盼望下次的团聚时刻快些到来。
2018年,马艳艳生病需要做手术,她犹豫很久后觉得告诉丈夫会影响他的工作,外地就医时还是公婆帮忙签了术前告知书。术后第三天正逢周末,石小坤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医院,当时他因严重痛风右脚肿得穿不上鞋,只能一路光着脚开车赶到医院。
看着丈夫一瘸一拐地走到病床前,马艳艳心中仅有的一点儿委屈也消散了。她深知丈夫作为军人不能随便离岗,他也想为家庭多付出一些,但是想要同时守护“大家”和小家,实在难以两全。
变身“女汉子”
成全丈夫“军人梦”
婚后,马艳艳和丈夫的生活也曾发生过矛盾,有段时间俩人常因小事吵架,她逐渐对这段婚姻有了灰心的念头。石小坤很矛盾,考虑许久后和马艳艳商量提前转业,可是他又满眼不舍地抚摸着穿过的件件军装,“军装陪伴了我14年,想到要脱掉它心里有说不出的伤感,仿佛要告别自己的一段人生,像人生没了方向,没了组织,没了目标,没了使命,我的心里空落落的,感觉不是真正地活着”。
听了这些话,看着丈夫泛红的眼眶,马艳艳彻底明白了军人对丈夫意味着什么,转业后丈夫可能也会没有幸福感,自己不该任性逼他做选择。
当夜两人都沉默了,第二天一大早,马艳艳主动告诉丈夫:“你回去工作吧,别想太多,咱俩会过好日子的。”
马艳艳回忆,那天后她的心态彻底改变了,觉得既然自己选择做军嫂,就必须接受军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他们注定不能像普通夫妻那样朝夕相处。
想通了之后,马艳艳对丈夫的工作全力支持,平时只要是自己能解决的事就自己解决,决不打扰丈夫。婚前作为家中幺女,马艳艳很少操心杂事,但为了向丈夫证明她可以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她把自己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女孩儿变成了“女汉子”。
家里的大小事她尽力自己解决,多次一个人从地下室往家里搬运米面,一趟搬不完就搬两趟。有一次,回家遇上电梯停电,马艳艳扛着一袋20公斤的面粉爬上了4楼。到家时她已累得直不起腰,却仍笑着拍照发给丈夫,告诉他自己解决这种小事没问题。
丈夫守护“大家”
自己守好小家
“每次去部队看望丈夫,战士们的热情都使我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这种感觉特别贴心。”马艳艳说,她从军营门口走到部队官兵宿舍的一路上,很多战士都会叫一声“嫂子好”。
她注意到战士们训练很辛苦,夏日满身是汗,皮肤被晒得黝黑,冬日穿着单薄的作训服在零下10多摄氏度的操场上训练……
看着战士们朝气蓬勃的样子和充满希望的眼神,她深感敬佩。马艳艳默默地告诉自己:战士们这么累都不怕,我作为军嫂吃的这点儿苦又算啥。作为军嫂更应该支持丈夫,更应该支持保家卫国的军人,没有他们的辛苦我们哪有安定的环境。
自从家里多了一个军人女婿后,马艳艳的父母每次看到电视上播放军人执行危险任务的新闻都格外揪心。有一次,老两口儿趁石小坤回家时问他:“做军人挺危险的,又苦又累,你咋会选择这条路呢?”
“那也总得有人做军人,我觉得做军人很光荣。”石小坤不善言辞,却把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包含在简单的一句话中。
他告诉家人,当年父母去营地看他训练,回家后心疼得哭了很久,劝他退伍回家另寻出路。他回答:“既然来了就不会走,我不想当逃兵。”
“他在前方保家卫国,我就在后方守护我们的小家,给他温暖和力量。”马艳艳说,如今她已习惯了丈夫的一切,并为他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