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行“洗脑”贩卖焦虑,出卖用户“精准围猎”
医美App正在制造“美丽陷阱”
2020-06-16 07:34:44
随着“颜值经济”不断升温,整形、医美成为不少爱美人士的选择,医美App平台应运而生。
众多定位为“社区+点评+团购”的医美平台,原本是从提供咨询、服务用户的立场出发,打造以内容创作、社群参与以及线上预订为主的商业模式,吸引用户和医美机构,弥合供需两端的信息鸿沟。然而,不少用户表示,一旦进入医美App便成了商家“精准围猎”的目标,所有浏览内容都与商业紧紧绑定。再加上平台对入驻商家、发布内容审查把关不严,为不正规的从业者提供了生长温床,消费者利益难以保障。
被“洗脑”后,“对自己越看越不顺眼”
“我们在app上看到的所有内容,都是平台、机构精心包装设计的‘软文’。”一位“资深”医美消费者直言。
这些内容看似是为用户提供参考,实际却是为不良商家洗白、蒙骗消费者的营销手段。
野蛮营销,强行“洗脑”。“您感兴趣的方面是?”一打开各类医美App,立即就弹出针对用户需求的标签勾选——吸脂、注射玻尿酸、抗衰老……用户一开始就被精准画像,一步步掉进营销陷阱。
“为了营造‘全民整容’的氛围,这些app编造了大量‘整容改变命运’的凡人故事。”长沙一家医美机构营销人员王芮告诉记者。同时,各类明星整容、微整形等博眼球的话题充斥,“某女星整形实锤”等帖子点击量很高。“很多帖文动辄蹭明星热度,已经出现多起被明星起诉的案例。”王芮透露。
“看多了平台里的整容脸,感觉被‘洗脑’后审美都发生了偏差,对自己越看越不顺眼。”长沙市民徐乐说,只要不是欧美双眼皮、瘦削瓜子脸、高尖肋骨鼻,都觉得不对劲。
贩卖焦虑,制造需求。为了增强客户“焦虑”心情,有的平台还开启“魔镜”功能,用人工智能自动测脸。
对准手机前置摄像头,快门一按,3秒至5秒就有了“AI美学诊断全脸分析”结果。app会根据照片自动生成对用户年龄、五官、类型的测算,提出类似“鼻长偏短”“眉毛偏细”“下颌角略宽”等分析,还分别从智力感、距离感、年龄感进行打分。
“出卖”用户,泄露隐私。不少用户吐槽,在医美平台上随便浏览几个帖子,立即就会收到数家医美机构的私信,甚至还会接到线下商家电话,营销攻势强劲。
高价买“图”,催生“整容日记”造假产业链
不少医美App对平台发布内容监管不力,虚假营销、美化商家、竞价排名等行为屡禁不止,基本形成了“亲商家坑用户”的模式。
移花接木,真假难辨。对于整形消费者来说,商家说得再好听,也不如一个普通人真实的案例吸引人。因此,平台充斥着大量整形用户的日记和案例,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照片对比,来佐证医美机构的技术和服务。
记者发现,平台发布的几乎所有整容前后照片对比,都是手术前素颜+原相机拍摄,手术恢复后化妆+美颜相机拍摄,再加上各类滤镜、PS美颜技术,观感差别很大。
为了让整形成功案例更丰富,很多机构不惜高价买“图”,从而催生“整容日记”造假产业链。
“电商平台上有很多‘医美案例对比图’商品,有的机构还专门组织人,去悄悄拍摄其他机构整形者的术前照,再通过化妆、PS合成‘整容照’,宣称是自己的案例。”王芮透露,“如今PS技术发达,哪怕不整容,要做出这样的照片对比,在技术上也不是难事。”
一些细心的用户发现了其中的“猫儿腻”:“同样的照片,在不同平台上出现,被冠以不同的人物、故事,指向不同的整形机构。”还有人甚至发现,同一个发文用户,在不同帖子中,描述自己所做的整形项目都不一致。
补贴提成,激励造假。做过整形的人,一般都不太愿意承认,但平台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分享自己的整形经历呢?
实际上,一方面,平台方会以补贴的方式,激励用户分享案例;另一方面,医美机构也会直接给“带客”“引流”的“中介”不菲的提成,这已经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于是,众多分享整形经历的医美博主成了“托儿”,不少机构还雇有专业“写手”团队,手握多个水军账号。“写帖文分享自己的‘血泪’整容史,历数自己数次失败案例,最后终于找到了靠谱儿的医师,实现华丽转身,这类文章最容易骗取读者的信任。”王芮说。
“野蛮生长内容失控”的医美App需严管
据德勤咨询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医美2017年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925亿元,居全球医美市场第二位。德勤预计,2022年中国医美市场有望达到4810亿元,居世界首位。
一方面是快速膨胀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是有资质的机构、医师供给不足,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市场缺口,催生了很多打擦边球、非法行医的医美机构。
这些机构大多依赖线上App做宣传、引流,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朱国玮说:“线上宣传造势,线下机构资质存疑,手术质量不高,售后难以得到保障,导致医美行业纠纷、投诉居高不下。”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平台吸引用户是前提,但导流、分成、广告才是真正的吸金来源。因此,用户信息泄露、入驻机构刷单、虚假内容发布、选择性屏蔽真实投诉帖等现象屡禁不绝。另外,片面夸大医美效果、推崇过度医美、隐藏医美风险,也成为医美App的“通病”。
长沙多家医美机构负责人建议,对于医美App普遍存在的“失范”行为,期待有关部门“精细监管”。否则,任由平台扰乱市场秩序,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朱国玮认为,对于虚拟化的平台软件,需要相关部门使用先进手段,采取督导结合的方式,有效提供管理服务。另一方面,线下医美行业乱象也亟待严格监管。对于医美App自身发展而言,需要进一步完善商业模式,摆脱完全依靠广告分成的商业困境。(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