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日报02版
          

淇县朝歌街道西街村根据贫困户特点因户因人施策让扶贫更精准

 本报讯 (记者 苗苗)“充分了解贫困户,根据他们的特点制订适合他们的扶贫方案,并鼓励他们通过劳动实现增收,这样才能帮助他们顺利脱贫。”8月28日,记者到淇县朝歌街道西街村采访时,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杜长菁对记者说。

充分了解贫困户情况,因户因人制订帮扶方案

与其他贫困村多处于山区不同,淇县朝歌街道西街村是城中村,全村无耕地资源,村民以经商为主。2016年,在淇县气象局工作的杜长菁驻村开展扶贫工作。

“我刚来到村里的时候,对大家不了解,对扶贫政策不熟悉,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杜长菁说,起初,群众认为工作队就是走个过场,起不了什么作用。杜长菁却打定主意,要采取扎扎实实的措施,让贫困户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定脱贫,圆满完成自己的驻村帮扶任务。

通过和街道、村两级干部一连6天的走访、摸底、排查,杜长菁对全村情况有了较深了解,对贫困户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工作思路也开始清晰起来。接下来,就是结合每户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帮扶方案,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安排贫困户家人学技术,帮助贫困户增收

随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杜长菁开始逐个解决影响贫困户脱贫的“拦路虎”。贫困户葛清荣因病致贫,虽有两儿一女,但自己长期单独生活。工作队动员其长子刘超回家长住照顾,并按法定程序重新识别其为贫困人口,然后安排刘超学电商、考驾照、办理小额贷款,并利用城中村优势搞了个水果蔬菜流动摊位。杜长菁还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单位职工到葛清荣家中帮其打扫卫生、改造用电线路,还为其办理了慢性病鉴定。2018年年底,刘超的流动摊位通过到户增收和金融扶贫措施换成了零售车,随后又通过申请廉租房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问题。

贫困户秦增祥早年偏瘫,因残致贫,与妻儿已经失联10多年。杜长菁按政策为其申请残疾人补贴,为其办理慢性病鉴定,并联系残联向其捐赠轮椅、坐便椅,还在单位发起捐款倡议为其捐款购买了洗衣机,同村干部也为其解决了自来水改造的费用。2019年,秦增祥找到了失联多年的妻儿,其子秦铭奎在多次沟通后回到淇县就业并照顾父亲起居。秦增祥家庭有了稳定收入后,年底实现了脱贫。

五保贫困户白增江因残致贫,但有一定劳动能力。工作队鼓励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开展三轮车拉送货服务,并多次组织其协助运输货物。虽然这份工作赚钱不多,但每月也有600元到800元的收入。

“西街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7人,2018年脱贫1户2人,2019年脱贫1户3人,剩下2户2人已有稳定收入,今年年底可顺利脱贫。”淇县朝歌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