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帮助学生克服习作畏惧心理
2022-02-28 22:20:16
□孟翠红 和会强
提起作文,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会头疼,总是“谈文色变”,写文章无话可说或不知所云,久而久之便对写作文产生了厌倦或是畏惧心理。如何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步入佳境呢?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摸索,笔者认为,依托教材挖掘文本中的读写点,随文练笔,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习作畏惧心理,有效提高习作水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艺术精品,这些课文语言丰富生动,布局谋篇独具匠心,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其中可教、可学、可感的关注点很多。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教材当作例子,进行扎实有效的习作训练呢?在备课时,教师要具备一双善于挖掘文本的“慧眼”,立足教材,因文而异,找准练笔的切入点,随文练笔,为学生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一、填补文本空白处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练笔,可以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同时能更好地深化文本主题,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比如在教《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当了解到爸爸要求“我”把刚钓到的大鲈鱼放了的时候,就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我”和父亲对话的语句,先进行人物对话的朗读训练,再追问:“从父子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从文中体会到:“我”先急切地问,再大声地争辩,最后无奈地乞求,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这时,适时进行随文练笔:“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作者,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你的心里会怎样想?会怎样做?请把你的感受写一写。”这样的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学生不仅不会产生畏惧心理,反而有话可说,更容易接受。
二、升华情感喷发处
每篇文章都饱含着浓厚的情感,在阅读中学生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淡忘。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使他们语言内化,情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如教《哈尔威船长》一课时,文中写道:“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此时,学生已被哈尔威船长的精神感动、震慑,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假如你就是获救的乘客,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出我们对哈尔威船长深深的怀念。”情到最深处,学生写出的话字字含情、句句含泪,畏惧作文的心理烟消云散,习作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续写文本拓展处
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往往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梦中结束了,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为此,设计这样一次练笔:凡卡的美梦能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道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学生有的写:“凡卡睡醒以后,他偷偷写信的事被老板发现了,结果又遭到了一顿毒打,他那虚弱的身体因承受不住死了。”还有的学生这样写:“凡卡每天期盼着爷爷的到来,但当时的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没有怜悯这个可怜的孩子,凡卡的希望在一天天的等待中破灭了,他在绝望中饱受老板的虐待,最终死去。”这样的续写将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得文章内容更具体、更完整。此时,对于学生来说,写作不再是压力,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四、仿写语句精妙处
叶圣陶说:“文章就是例子。”小学课本中所选的文本大都是名作,除去古诗词,都是可以称得上典范的白话文著作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范文引路作用,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写作素材,为学生寻求创新、写作的基点,进而让学生模仿练习,是大有益处的。可我们必须提醒学生,对范文的模仿,是模仿它的表达形式而不是内容。形式的模仿是“活学活用”,内容的模仿就等于抄袭。一般只模仿范文中的某个“部分”为好,如开头、结尾、句式、段落、过渡等。模仿全文也未尝不可,如文章结构的组织,段落层次的组合,顺序条理的安排等。如写《难忘的小伙伴》可模仿《少年闰土》一文,用回忆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等特点进行练习;写《校园的梧桐树》可模仿《鸟的天堂》,抓住事物静态和动态进行对比描写,定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再如让学生写《校园附近的淇河水》,可模仿《桂林山水》,写景类文章要写远景,也要写近景,还要写出由景物生发的联想,同时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一系列修辞手法。模仿毕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在指导学生仿写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乐意写、自由写、写真情则是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作为教师,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为学生寻找习作切入点,带领学生随文练笔,这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克服学生对习作的畏惧,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创造、展示、实现自我。
(作者单位:鹤壁市桃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