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日报06版
          

五一假期将至疫情防控不放松文明出游不懈怠

本报讯 (记者 范鑫)五一假期将至,随着人员流动性增加,疫情传播风险也随之加大,市疾控中心及多个县区相继发出风险提醒及疫情防控倡议书。

 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安全文明出行,度过一个祥和健康安全的假期?4月27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东明。“五一假期是一个出行小高峰。从疫情传播特点及成因上看,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是必要的防范措施之一。因此,我们倡导广大市民本地游、短途游,非必要不出市、不出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杜绝侥幸心理,共同守护我们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唐东明表示。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同时还发出如下倡议:一是加强自身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勤通风,养成“一米线”习惯;出行游览时自觉保持间距,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二是注意出行安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拥挤推搡、携带违禁物品,车辆行驶途中系好安全带,掌握正确紧急逃生方法;自驾游要杜绝疲劳驾驶和酒后驾车,注意礼让,文明出行。三是关注消防安全。进入景区、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等场所,严格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不在易燃物堆积或有防火提示的区域吸烟、野炊。入住宾馆时应了解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逃生路线,不卧床吸烟、乱扔烟头。四是谨慎参与高风险项目。根据个人年龄、健康、心理等状况,量力而行参与高空、高速、探险等项目。不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划船、漂流、浮潜等涉水活动。不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的保护区、水库等游览、宿营、探险。五是绿色文明旅游。出游期间遵守文明行为规范,遵守旅游景区相关规定。积极践行“光盘行动”,按需点餐、剩菜打包;保护环境,不污染水源,不随意丢弃饮料瓶、包装袋等废弃物,不践踏绿地花丛,不刻画攀折树木;不随意投喂、伤害动物,不购买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树立文明意识,遵守公共秩序,爱惜公共设施,弘扬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