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4版:日报05版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同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2017年10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系统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这一重大论断是立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科学总结,是立足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分布格局的科学总结,是立足近代以来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携手奋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歌可泣新篇章的科学总结。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56个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是一个整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不是种族、血缘、地域等因素,“四个与共”体现了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理念,深化了各民族对共同体的认识,道出了一家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辉历史、现实奋斗和坚强决心。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追求国家大一统、推进民族团结融合始终是历史主流,推动各民族不断汇聚,形成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共同伟大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并肩作战,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真正觉醒,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自觉走向自立、自信、自强,发展成为更具包容性、凝聚力、统一性的命运共同体。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中国日益富强起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的经济纽带必将越来越紧、文化认同必将越来越深、国家认同必将越来越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越来越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必将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