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学普及新路径打造全域科普鹤壁样板
2022-06-23 07:58:48
(上接第一版)加强全领域行动,推进日常应急知识大科普。
“今日室外温度超过40摄氏度,尽量避免长时间户外作业”“一次不戴安全帽的违规操作,可能导致一场事故”……或是简明的手机短信,或是生动的动漫短片,进入6月,鹤壁市民陆续收到了来自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应急管理局关于极端天气、安全生产、防汛准备等方面的温馨提醒。
我市将应急科普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制作、储备、传播优质应急科普资源,开展疫情防控、灾后重建、极端灾害天气应对、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活动,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
巩固全领域行动,开展全域科普品牌创建。
5月30日,市科协向全市科技工作者发出慰问信;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朱明甫手写寄语勉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全市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
我市大力培育了各个领域的特色科普活动品牌,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主线,深入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食品安全宣传周、防灾减灾日、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科普活动,积极营造了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全地域覆盖
明责任强基础
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科学普及,无处不在。鹤壁持续夯实属地责任,加快实现科普全地域覆盖,推动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两个小球,起点终点相同,走直线先到达终点,还是走抛物线先到达?”6月1日,科普大篷车驶入市淇滨小学,科普工作者带着6套寓教于乐的科普器材,为近600名小学生送去了丰盛可口的科学普及大餐。一个上午的活动,让孩子们对探究科学奥秘、制作科技小发明产生了浓厚兴趣。
流动的科普大篷车之外,还有固定的科普好去处。发挥海绵城市功能的桃园公园,推动全面健身事业的体育公园,普及植物科学知识的淇水关植物园……这些深受市民喜爱的休闲去处,都承载着特色鲜明的科普功能。
我市以淇县为试点,扎实推进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动员基层教育、医疗卫生、农技推广等领域的负责人到基层科协兼职挂职,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目前,淇县9个乡镇街道实现了基层科协“三长制”全覆盖。鹤壁作为全省唯一承担中科协“科技工作者之家”组织建设项目单位,在中期评估中被评为优质单位,全市基层科协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我市以市科技馆为核心,以社区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为拓展延伸,辐射带动了各县区、各单位的基层科普阵地建设。目前,已发展省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社区等各类科普阵地122个。市农业科学院、河南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纷纷面向公众开放成果展览馆、科研平台、生产车间,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建设科普服务站、活动室、宣传栏的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全市科普阵地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市在自然和人文景观、公共交通、文体场馆、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场所,普遍融入科普元素。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构建科普研学新业态,推动科技、文化、旅游与研学有机融合,打造了以科技、产业、自然生态、健康、传统非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普研学线路,推动全市社会服务设施科普功能进一步拓展。
全媒体传播
强化“互联网+”
擦亮数字科普建设品牌
盛夏夜晚的淇滨区华夏南路,鹤壁日报社多媒体阅报栏仍然在滚动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
持续的高温天气,“掌尚鹤壁”客户端适时推出了图解新闻《鹤壁人注意!夏天这些东西千万别放车里》。
科学普及,数字助力。作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之一,鹤壁正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科普工作实现全媒体传播,进一步擦亮数字科普建设品牌。
一方面,本土的全媒体科普传播体系逐步建立。为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市科协在鹤壁日报、市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及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在影院、公交车、户外电子屏、楼宇电视等媒介刊播科普公益广告,凝聚起愈来愈强的科普传播合力。
另一方面,国家优质资源——“科普中国”App落地应用加快。目前,全市各级科协、科技、卫生健康、农业农村部门正在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推广“科普中国”App,广泛发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等加入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提升基层科普信息化传播能力。
全民参与共享
精准服务
增强人民群众科学素质
科学普及,务求精准。鹤壁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对接人民群众需求,真正实现了科普全民参与共享。
市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依托科普展品,开展趣味科学实验、科学探究等与校本课程结合的“展品课堂”,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科学原理、感受科学魅力。
去年,经历一场特大降雨及多轮行洪,我市百万亩良田沦为汪洋。如今,在全市科技特派员和农技专家服务团的精心指导服务下,百万亩良田再现金灿灿的丰收景象。
在鹤壁,科技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我市分领域组建了健康鹤壁、平安鹤壁、科学助老、青少年科学梦等科技志愿服务团, 推行基层点单、服务团接单、群众评单志愿服务模式,提升科技志愿服务水平,推动科技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基层“三长”带领“三队”作用,着力培育一批有需求、受欢迎、可推广的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项目。
在鹤壁,科普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市将科普人才发展纳入各级各类各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完善动员激励机制,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积极性。加大面向各领域各层次科普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打通科普传播人才职业晋升通道, 为科普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了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等机构作用,搭建科普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科普专家团队。加强科普场馆、科普基地、新媒体科普等领域的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基层科普人才,为全域科普提供人才支撑。
在鹤壁,科普成果百万人民共享。“十四五”以来,我市开展了以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为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市综合实践基地服务中心等与学校开展合作,通过开展体育、文化等实践活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农技专家或深入田间地头、或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农业技能培训,打造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银龄科普”行动、党员干部科普素质提升行动等也在持续深入推进。
在鹤壁,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梦圆。我市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科技示范点,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在全市积极培育一批示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打造“1+1+1”科普助农模式,引导人才、技术、科普资源向基层集聚,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