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制造统领产业转型升级
2022-07-26 07:55:07
淇县工信局的工作人员在鹤壁新歌源丹宁科技有限公司牛仔布智能化生产车间查看智能设备的运转情况。本报记者 汪丽娜 摄
(上接第一版)该公司拥有技术研发中心,润滑油、润滑脂及合成基础油生产车间等一系列高端生产研发配套体系设施,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润滑油自动化智能车间拥有10条国内最先进的润滑油灌装线,由于控制系统先进,可实现自动化生产、无人工干预生产、配方式生产、一键启动生产。
推动河南蓝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正是淇县主动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势、积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努力下好追赶棋”的一个举措。通过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该县不断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推动数字经济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释放数字经济叠加、倍增效应,在稳增长促转型中积极作为,赢得发展主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追赶超越。
通过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该县科学谋划,明确建设重点和优先顺序,将新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有效衔接,构建系统完备、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体系,搭好数字经济发展“大舞台”。
统筹布局,构建全域感知物联体系。淇县加大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模块、控制模块和视频采集终端设备的部署力度,深化物联网、卫星遥感监测、导航等技术应用,提高市政公用设施、环卫设施、电网等基础设施信息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同时,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支持通信运营企业提升电子政务网络综合承载能力,推进5G基站部署,扩大5G基站数量及覆盖面,实现中心城区、重点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物流集散区和重要交通枢纽等功能区5G信号全覆盖,提供产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基础。
记者在河南蓝耐科技有限公司看到,这里全自动灌装线实现全过程自动生产,涵盖了自动启停分装泵、自动定量灌装、自动定位喷码、自动定位贴标、自动机器码垛等全过程。作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200升润滑油灌装生产线,单条线每小时产值可达30万元,一人即可完成。“与传统工艺相比,自动化智能车间工作量大大减少,配方精度有效提高,同时减少过程误差,保证了产品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池怀有介绍。
科学谋划,推动产业用“数”赋能
“升级改造的智能化车间主要生产设备均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作业。”在鹤壁新歌源丹宁科技有限公司牛仔布智能化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生产繁忙,公司办公室主任黄跃卿和淇县工信局副局长申江灿一起查看智能设备的运转和生产情况。
该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10月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牛仔布智能化生产车间有167台(套)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车间内自动化、智能化设备94%实现联网互通。“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提高后,我们建立了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完成的可追溯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耗能和人工成本大幅下降。”黄跃卿满意地说。
企业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体。通过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淇县不断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鹤壁新歌源丹宁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受益企业之一。
在谋划重点产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淇县立足不同产业、企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不断推动产业全方位、全链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聚焦数字技术驱动产业效率提升,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该县还创新发展智慧园区和智慧企业,提升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以及产业的数字化水平。
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淇县建设政企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和一站式涉企综合服务平台,对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定制化全流程政企服务管理,如提供政策精准匹配、供应链服务、企业咨询服务、融资对接、创新资源衔接、政企便捷对接、人才服务、企业合作交流、商务信息展示、纠纷处理等服务,构建政企互联互通新方式。
同时,开展转型试点,突出标杆示范作用。该县鼓励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高产业效率,获得工业提质增效减耗“最优解”。着力引导绿色食品、纺织服装、新型材料等行业相关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提高生产、装配、仓储管理自动化、智慧化程度,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如今,该县已培育成8家省级“专精特新”产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总结推广企业转型经验,加强标杆示范引领,形成了以点带面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谋划布局,优化服务指导,引进培育优质数字企业,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淇县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玉森表示,他们将加快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步伐,奋力跑出朝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加速度”,推动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