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模式探索新路径持续擦亮“一刻钟生活圈”示范品牌
——访淇滨区委书记王洪民
2022-08-10 07:37:46
□本报记者 原昆鹏
“‘一刻钟生活圈’建设是我市民生工程的重要载体、城市转型的有力抓手、增进福祉的必经途径。近年来,淇滨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树为民、惠民、便民理念,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健全机制、强化举措、规范运作,实现了城区‘一刻钟生活圈’建设从‘全覆盖’到‘提品质’的跨越,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先后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蝉联全省市辖区营商环境评价第一名,荣获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区等称号,新华网、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省委书记楼阳生到鹤调研时对淇滨区‘一刻钟生活圈’建设给予高度评价。”8月9日,淇滨区委书记王洪民表示。
创新模式、优化路径立标杆。王洪民说,淇滨区坚持“标准为先、规划领航”,走出了一条“标准化、科学化、高效化”的“一刻钟生活圈”建设路子。建设模式标准化。编制了全省首个城区“一刻钟生活圈”标准化建设管理规范,明确了十大功能圈配置要求、管理要求、评价指标等七大项121小项内容,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建设模式。规划模式科学化。制定了“一刻钟生活圈”现状设施评估及规划意向方案,将城区划定为54个社区生活圈,要素保障配置更加科学精准。推进模式高效化。深化了“四制三化”工作模式,建立了“1+10+N”功能清单,对1200余个重点服务要素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优化,做到“一圈一单”“一单一案”。
示范拓展、全域提升铸品牌。王洪民表示,淇滨区在“一刻钟生活圈”建设中,重点抓好“点”“面”“线”三个维度。突出“点”的示范性。打造了市体育公园、黎阳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淇河书屋东方站等30余个示范点位,做到立标打样。突出“面”的整体性。打造了东方、华府等14个生活圈示范社区,做到了高标引领、全域提升,形成了淇滨特有品牌。突出“线”的延展性。本着按需补缺的原则,在宏观建成十大功能圈的前提下,先后建成街道养老中心、公园游园等生活圈服务要素2000余个,33项社区服务体系健全、功能补全。
聚焦重点,靶向发力成样板。王洪民介绍,淇滨区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以“幸福老年”“快乐童年”“活力青年”三大工程为抓手,做到要素齐全、设施完备。在“一老”上用情。围绕五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成服务设施105个,在全市率先实现居家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和运营全覆盖。在“一小”上用心。13所区属中小学校、36家普惠性幼儿园投用惠民,引进多家婴幼儿托育机构,填补了0至3岁托育空白。在“一青壮”上用力。全面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要求,精心打造“淇滨月嫂”“淇滨商超”等特色人力资源品牌,新增城镇就业6000余人、技能人才14000名,成功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
“奋斗未有穷期,赶考仍在路上。下一步,淇滨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聚焦聚力、乘势而上,持续在‘建圈’‘用圈’‘管圈’上完善机制、优化路径、‘圈’出成果,努力推动鹤壁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真正把‘一刻钟生活圈’打造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明星工程。”王洪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