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重逢的生态之美
——我市统筹推进全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探索与实践
2022-10-31 07:07:35
修复治理后的鹤山区中山森林公园废弃矿坑恢复了耕种。
鹤报融媒体记者 端木繁东 摄
□本报记者 王帅
编者按:
为常态长效推进能力作风建设,集中破解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难点、堵点,努力打造出彩点、树立新标杆,今年年初,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创新推出重点工作专班推进机制,每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牵头一个以上工作专班,局主要领导每月一调度,形成“一项工程、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比学赶超工作局面。
在真刀真枪啃硬骨头的过程中,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解放思想、大胆作为,实施了一系列成效明显的举措,攻克了一批久而不决的关键性难题,使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今日起,本报推出《铆足干劲、争先出彩,推动自然资源规划事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助力自然资源规划系统把“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转化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实际行动。
极目南太行,巨幅“绿毯”绵延起伏,让人敬畏天地辽阔、感受山川壮美。
高山如父,江河如母。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地处太行山余脉的鹤壁,承担了筑牢中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历史使命。
近些年,我市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先手棋”,视野不断开阔、认识不断深化。尤其2018年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河南首批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以来,我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全市自然资源规划系统坚持规划引领,在全国率先编制了市级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综合整治、全域修复为导向,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试点项目,系统谋划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力争在全域生态保护修复中争当全省标杆,形成“鹤壁样板”。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山水相依,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青山绿水、平湖如镜、杨柳绕堤,站在中山湖畔,当山城区居民孙梅花看到眼前的景色时,觉得骑20多分钟电动车到这里跑一趟值了。
中山湖,今年夏天在抖音上火了起来,被网友称作“小西湖”。
位于鹤山区鹤壁集镇东头村的中山湖,原是一个臭水坑。今年年初,鹤山区投资改造提升中山湖,将其与湖畔的中山森林公园融为一体,打造成群众休闲娱乐的风景区。
山水相依,在整个生态系统里,对水来说,“水的命脉在山”,全国绝大部分水资源涵养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山,还是林木、动物等物种的主要生长地。
保护好山,至关重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山森林公园曾是水泥用灰岩供应基地,大量山体被长时间粗放式开采。(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