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日报06版
          

市乡村振兴局汇聚统战之力增进民生福祉

□本报记者 李觊

今年年初以来,市乡村振兴局积极发挥部门优势,凝聚统战力量,以扎实举措,组织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帮扶行动,引导村企协同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贡献统战力量。

助企纾困 互惠联农

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

强化资金投入。市乡村振兴局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使用政策,投入财政专项帮扶资金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2506万元助力帮带企业,全市累计发放精准帮扶企业贷款7.7亿余元,解决帮带企业资金困难,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加大技能培训。针对帮带龙头企业、帮扶车间用工需求,我市全面提升培训水平,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系统“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新增持证1129人,在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同时,增加了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

推进消费帮扶。通过线下消费帮扶馆、专区,线上消费帮扶平台,浚县成功举办2023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副产品,较去年同期增长20.61%,极大提升了脱贫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水平。

联企惠民 村企协同

强力推动“万企兴万村”

就业上,我市深入挖掘资源禀赋、乡村土地、人力等资源,打造了“黎阳焊工”等劳务品牌,发展了淇滨区上峪乡桑园村等特色种养、生态旅游等产业项目,吸收附近农村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同时联系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外放到乡村、社区,为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提供就业岗位。

产业上,积极引导困难群众投资入股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按参股比例进行收益分红。同时,利用产业项目收益对脱贫群众实施差异化分配,项目收益用于发展小微企业岗位,解决脱贫群众就业,带动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壮企发展 联农带农

大力培育“百千万工程”

打造特色产业项目。我市围绕特色农牧、乡村旅游、电商物流、服装加工等,谋划实施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亮点、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的村级帮扶产业项目,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完善利益链”,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加强项目后续管理。深入开展帮扶产业项目“四个一批”行动,持续优化提升帮扶产业项目运营管理水平,切实发挥帮扶作用,构建帮扶产业项目产权关系明晰、运营管护良好、收益分配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

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我市充分发挥“政府+合作社+村集体+脱贫群众(监测对象)”运作模式,通过租赁收入再分配、辐射带动再就业等多种联农带农机制,全市今年实施产业帮扶项目98个,投入资金2.05亿元,产业项目资金占比70%,高于省定标准10个百分点,共带动脱贫群众4089户、11978人,户均增收9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