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医院:
成功实施我市首例“房缺”封堵术
2013-04-19 02:13:26
本报讯 (淇河晨报记者 范丽丽 通讯员 秦黎阳)只需在腿部开个小孔,利用介入技术便可为患者补心”。近日,市人民医院成功为一名小伙子实施了我市首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填补了我市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空白,标志着市人民医院心脏介入治疗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今年25岁的小刘是山城区鹿楼乡人,他常年在外务工。最近3年,他时常感到气喘、胸闷。今年3月初,小刘这一症状加重,随后市人民医院检查发现,他患有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已出现轻微的心衰症状,心脏彩超显示其房间隔缺损直径达25毫米。
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阳贵告诉记者,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脏畸形之一。通俗地讲,就是心房在胚胎期分隔时残存孔洞未闭合,“心房间隔有个洞”。房间隔缺损较大且得不到早期治疗,便会引发肺动脉高压,严重时导致失去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机会。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外科开胸手术已经能够成功弥合房间隔缺损。手术虽有效,但手术创伤大,对其他脏器影响大,住院时间长,恢复慢。有些患者为避免做开胸手术而选择药物治疗,但药物无法根治。
“目前国内治疗该病的先进方法是进行介入手术,我院心内科不甘落后,下决心要掌握这项技术。”刘阳贵说。
为此,他和同事多次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学习,并组织6名医生和4名护士建立心内科介入团队,邀请郑大一附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金盈教授为团队指导。
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介入团队针对小刘的病情,邀请张金盈教授亲临指导,并组织全院相关科室专家会诊。诊断发现小刘的心脏为继发孔—中央型缺损,可实施经股静脉途径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3月19日晚,心内科介入团队在超声科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在大型C臂X线机的监视下,实施手术。
医生在小刘的大腿根部开一个小孔进行股静脉穿刺,右心导管和交换钢丝从股静脉进入,经过髂静脉、下腔静脉到达右心房,并通过右心房和左心房间的缺损口到达左心房,撤出导管,留下钢丝成为输送封堵器的“索道”,然后沿“索道”将特制的金属伞状封堵器准确送到缺损口,用彩色超声进行精细定位,释放封堵器,封堵器把缺损口紧紧封住,经彩超再次探查,左、右心房间的“漏口”完全被封堵,没有异常分流。
手术历时1个多小时,圆满成功。
刘阳贵告诉记者,介入手术也叫针孔手术,手术损伤只有针孔大小,病人恢复快,没有手术疤痕,不影响美观,很受患者欢迎。小刘的康复过程十分顺利,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走动,术后第三天就出院了。目前,他已可以劳动了,只需定期到医院复查即可。
“患心脏房间隔缺损不用去外地了,在我院就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刘阳贵说。
据悉,近一年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先后完成了多项新型手术,为鹤壁市民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