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 日报07版
          

做合格家长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王朝庄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更长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权威性、继承性、随机性、持续性和局限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其受教终身的课堂。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在家庭中,家长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关注孩子的智力发育,也不能忽视孩子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可以说,家长,就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

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要加快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就必须科学、系统地推进家庭教育,努力提升家庭教育现代化水平。据中华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有近四分之三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不少观念和行为盲点、误区,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往往会出现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身体轻心理等现象。

  一是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但是,也有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只有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才能有出路,才能立足于社会。受这种思想影响,他们偏重于辅导孩子的文化学习,热衷于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过度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显得不够重视,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行动。

  二是重学习成绩,轻思想教育。很多家长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的影响,对孩子考多少分、排多少名关注得过了头,凡是影响孩子学习的事情,即便是对孩子健康成长或品质养成有好处的事情,也坚决持反对态度,一概不予支持。如:不愿意让孩子当班干部,不支持孩子参加劳动等。

  三是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有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懒一点无所谓。这些家长,仅仅看重孩子知识的掌握,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却显得不够重视。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位来自四川的少年大学生,因为离开了父母的照顾无法独立生活,不得不暂时休学在家。当学校通知其返校学习时,他竟因不敢面对即将来临的独立生活而跳楼自杀。虽然这个事例有些极端,但是,它却提醒我们家长,不能只重视孩子知识的掌握,同样也要关注孩子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好地立足社会、走向成功。

  四是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培养。生活中,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发展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孩子只要吃得好、穿得好、学习好就行了,其他的通通不重要。对于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要,不能给予足够的关注。据上海市教育部门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在上海,约15.94%的中小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困扰。这一数据表明,心理困扰已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家长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闻不问,不能及时帮助其排解,很容易使孩子的心理遭到严重创伤,进而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

  五是重学校教育,轻家庭责任。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家长的责任主要是管好孩子的吃穿,教育则是学校的责任。如果孩子出现问题,这些家长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地责备学校、责备教师,甚至要求学校撤换“不好的”教师。这么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家校矛盾重重,甚至使孩子受到伤害。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就好比一块大理石,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的合力: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缺一不可。而从排列顺序来看,家庭,无可争议地被放在了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