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食用菌试管的神奇魅力吸引了王润齐,他坚持10年不放弃,在家乡的山坡上建起了食用菌示范园 ——
木耳平菇接茬养
一年四季有钱赚
2013-08-23 01:45:54
王润齐的妻子乔树琴在摘木耳。
□本报记者 岳婷婷 文/图
听一个朋友说,淇滨区长江路办事处夏庄村有一个人,特别爱好食用菌栽培,10年间,许多人都不干了,他仍旧坚持了下来,并干出了名堂。8月10日,记者来到他的示范园一看究竟。
见到王润齐,他正和从汤阴请来的技术员一起为平菇接种。他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带着挣到的钱回家乡创业
1993年,年仅17岁的王润齐,靠着向叔叔学的技术,拿一把焊枪去闯天下了。他先后到杭州、上海开门市修水箱、卖电瓶。
在外闯荡了10年,他攒了一部分钱。2004年他决定回家乡创业。回家不久的一天,他和同学到附近村的朋友家玩,看人家种花、养蘑菇,当朋友讲如何通过一根食用菌试管生产出那么多的蘑菇时,王润齐被食用菌试管的神奇震撼了。
说干就干。他投资3万元,在淇县高村租地,买设备,雇人干了起来。谁知,神奇的食用菌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头一棚竟然没长蘑菇,全坏了。
王润齐没有气馁。他四处打听,谁搞得好,他就找人家聊,学经验。他看书学习,找失败的原因。来年秋天,他又建了个棚,养成了木耳、蘑菇,一季销了5000多公斤,挣了两万元。
之后,王润齐不断学习技术,尽管每年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投资30万元建起食用菌示范园
2010年,因工程占地,王润齐家的大棚需要拆。王润齐借这个机会,就想找地方建一个食用菌示范园,扩大栽培规模。
初春的寒风中,他和妻子在村西的山坡上筹建食用菌示范园。刚开始,没水没电,他和妻子起早贪黑,平整土地,请人打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平整出7亩山坡地,拉起了围墙,通了水、电,建起了8个大棚,成立了食用菌示范园。
去年王润齐养了木耳、平菇,仅平菇就养了两万袋,平均每天生产500公斤平菇,一般情况下,每公斤按7元固定批给客户,节假日价格会更高。刨去成本,养平菇一年挣了10万元。王润齐说,生产一公斤平菇只有1.2元成本,现在是技术、场地、生产能力、市场都具备了,只要管理跟上了,肯定能挣钱。
春夏养木耳
秋冬养平菇
培养室里很热,今年37岁的王润齐头上都是汗,他边干活边说,现在正是忙的时候,要接种平菇。平菇生产是每年8月开始到来年5月,木耳是从3月下旬到10月,两种食用菌栽培接茬干,一年四季都不停。
王润齐的妻子乔树琴刚从批发市场送货回来,她顾不上休息,赶紧到大棚里给木耳袋淋水。她介绍,黄背木耳春季一茬最多时每天能产湿耳1000多公斤,两个棚一季能产4000公斤。
王润齐从接种箱里抽出手说:“我第一次见到食用菌试管就被迷住了,因为它太神奇了。一根试管(母种)可扩种5袋(再生母种),一袋(再生母种)可接种25袋(原种),一袋(原种)可接5袋(栽培种)。买来一根食用菌试管,可变化出那么多的蘑菇、木耳,太有意思了。”
近几天,王润齐和技术人员正在抓紧接种,今年计划平菇装4万袋,预计产5万公斤。王润齐笑着说:“今年我准备大干一场,示范园现在有8个大棚,下步计划发展金针菇、香菇、鸡腿菇、草菇等。我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大这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