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 日报01版
          

干部接地气群众增底气———淇县抓党建促发展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李雪婷 见习记者 王鹏

     

沉下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已成为淇县各级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生动体现。

遇困难,找干部,直言不讳讲情况,已成为淇县基层群众遇到问题的第一选择。

去年以来,淇县在县级领导干部中建立“三联三解”制度,在县直部门开展“一联三包”活动,在乡镇推行“三下三进”机制,让干部沉下去接地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一系列措施,让淇县的发展充满了活力。

    

“三联三解”:

听民意摸实情,县级干部来到村民家

淇县在县级领导干部中建立“三联三解”制度,每个县级领导都要负责联系一个服务站、一个基层单位、一名党员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破解发展难题。

淇县县委书记李民生负责联系桥盟街道办事处吴寨服务站,他每周都要到服务站,走访慰问贫困户,调研企业发展,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党员干部、基层群众、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因为鹤淇产业集聚区内纬三路的建设,吴寨村60多岁的村民刘成喜的房子被划入征地搬迁的范围。刘成喜腿脚不好,家中还有年幼的小孙子需要照顾,他十分担心分房时会分到高的楼层,给生活带来不便。李民生得知后,亲自上门了解情况,经过协调,刘成喜分到了一楼。如今刘成喜已经顺利搬入新房,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望。

“三联三解”的服务机制,不仅让干部沉下去接地气,还密切了干群关系,夯实了发展根基,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联三包”:

抓发展促致富,县直机关干部

驻村里

     

如今,淇县的机关楼里坐办公室的干部少了,忙着在村里帮群众解决问题的多了。淇县建立了以“县直机关联系农村(社区),分包指导党的建设、科学发展、和谐稳定”为主要内容的“一联三包”工作机制,每个县直机关干部都有联系分包的农村(社区)。

王志林是淇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的站长,淇县实施“一联三包”工作机制后,他成了西岗镇秦街村驻村的包村干部。

王志林把如何让农民丰产增收放在了工作的第一位,不仅免费给农民授课,还把自己的经验写成册子发给村民,平常一有时间就去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地。

2012年秋季的一天,当有村民到地里准备收玉米时,王志林匆匆赶到现场,诚恳地劝阻大家先不要收,因为早收的话,玉米灌浆不完全,会降低产量。可村民们不十分相信他的话,村民王习华先收了4亩地,按照王志林的指导,停了五六天又收了11亩地。通过对比晚收的地每亩比早收的多收了100斤到150斤粮食,这下村民们服气了。(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