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山城区的寒花香艺术团17年来为群众义演500余场,现在又增演稀有剧种———花甲演员登台义演四股弦
2014-05-23 01:18:36
□本报记者 陈海寅
5月18日一大早,山城区的李爱国老先生就拎着自己的小马扎直奔枫岭公园。作为一名老戏迷,每周日上午他都要去枫岭公园听戏,这是自退休之后雷打不动的习惯。而当天,更有一场能唤起他儿时记忆的戏曲演出——四股弦。
17年义演500余场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5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枫岭公园时,由我市的寒花香艺术团成员带来的戏曲联唱已经开始演出。这个已成立17年的民间艺术团,现有30多名成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他们常年活跃在山城区周边的农村、社区为群众义演,至今已演出500余场。
团长马志是一名79岁的老人,年轻时曾长期为我市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先生操琴,当时人送艺名“马得料”。
“我们不为名、不为利,就为观众听好戏。”马志说,每年“五一”到“十一”的这几个月,每周日上午,只要不刮大风、下大雨,他们都会到枫岭公园义演。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舞台略显简陋,马老先生早些年自费购置的音响设备也没法同专业院团相比,但台下百余名观众的看戏热情丝毫不减。“俺每周都来听戏。演多少场了,人家都不收一分钱,难得啊。”观众刘秋芬说。
风靡一时的四股弦演出再次亮相
距舞台十余米的一个亭子里,今年64岁的孙秀芳已经穿上了皇后的行头。已有近20年未曾登台的她,正在和同来的四名老姐妹练嗓。当天,她要表演四股弦的著名剧目——《贺后骂殿》。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五调腔,因主要乐器四胡有四根弦,故被称为四股弦。“它是一种稀有剧种,唱腔婉转细腻,音调耐人寻味,起源于邢台,流行于冀南、豫北和鲁西北地区。”马志老先生向记者介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四股弦在这里很火,我们的演出走到哪儿,观众就跟到哪儿。”孙秀芳说,后来她所在的剧团解散了,当年会四股弦的老艺人也大都改行了,四股弦就淡出了观众的视野。
前些天,孙秀芳接到了马志老先生的电话。“他请我过来演出,说是让早些年爱听四股弦的老观众再咂摸咂摸这股子戏味儿。”孙秀芳说,接到电话她又激动又开心,第二天早上5点就起床把原来穿过的行头扮上了。
孙秀芳说,她知道我市还有一些会四股弦演出的人,不过彼此都多年没有联系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寒花香艺术团的义演,希望今后他们也能加入义演的行列。为观众带来好演出的同时,也让四股弦演出重新被广大观众所熟知。”
“这些年,我在《梨园春》等影响力较大的戏曲演出平台上都没有看到过四股弦的演出。但我知道,不少老观众对这个剧种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它曾红火地伴随我们走过了年轻时的岁月。”马志老先生说,他连续17年在这里给群众义务演戏,也想让艺术团的演出更吸引人。今后,他还会考虑再增加其他稀有剧种的演出,让艺术团的演出更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