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半生缘
2014-06-04 01:33:07
□徐爱民
从20岁到47岁,《鹤壁日报》整整陪伴我27年。回望这27个春秋,我从懵懂、青涩的青年进入了不惑、沉稳的中年,但不变的是我对《鹤壁日报》的挚爱深情。
1987年7月,我被分配到淇县黄洞乡政府工作。那时候黄洞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晚上,我不是住在乡政府的单人宿舍,就是在某村村委会简陋的办公室过夜,没有电视可看,没有电脑可上,只有靠少量的书报来打发时光。就在这段日子里,我认识了《鹤壁报》当时还叫《鹤壁报》,不是日报,而且只有四开四版)。透过这张小报,我获取了大山外边的全市信息,学到了很多知识,拓展了视野。后来我担任乡团委书记,《鹤壁报》又成了我开展共青团工作的一位得力助手。记得我受《鹤壁报》一篇报道的启发,在全乡团员青年中组织开展采集树种活动,不仅为山区绿化做出了贡献,还受到了群众的赞誉和领导的表扬。
看得多了,我萌生了向《鹤壁报》投稿的念头。我苦思冥想,几度修改,写好一篇关于黄洞乡发展林业生产的稿件,装在信封里寄给《鹤壁报》的编辑。但是,一个月过去了,望眼欲穿的我却始终没有在报纸上找到自己写的东西。我没有灰心丧气,又写了几篇稿子,跑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向新闻写作行家讨教,让他们修改后寄了出去。终于有一天,我写的新闻报道刊登在了《鹤壁报》上。乡领导夸赞说:“想不到市报上也有咱们山旮旯的声音了。”说老实话,我那个时候还年轻,名利思想比较重,看到领导对新闻报道工作很在意,就更加努力地写稿,还多次坐公共汽车跑到报社去请编辑老师指导,发稿数量和质量逐步提升,连年被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一晃4年半过去了,我因宣传工作成绩突出被选调到淇县人民法院工作。《鹤壁日报》鲜活的报道形式和内容,成了我开展法院宣传工作的良师益友。在这位良师益友的帮助下,我的法制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因此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十多次受到省高院的表彰。2002年县委通过考察,让我担任法院政治处主任,分管组织、宣传工作,我感到《鹤壁日报》一直都是自己工作中的好帮手。
2011年年初,组织上安排我到淇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对《鹤壁日报》痴心不改。去年,《鹤壁日报》开展“朝歌文化大家谈”,我秉笔直书,结合人大调研、视察中听到的群众意见,写出了自己对朝歌文化开发、保护、利用的看法,由于观点接地气,普通群众看了都夸写得实在,道出了群众的心声和期盼。我倒不是说自己是个敢于仗义执言的人,而是感到《鹤壁日报》确实敢于刊登说真话的文章,是一份值得广大群众信赖的报纸。
按常规,过了45周岁,一个人就告别了激情迸发的青年时代,但我仍割舍不断对《鹤壁日报》的那份激情,每天上班第一件事都是翻看案头的《鹤壁日报》。我要让《鹤壁日报》伴我走过后半生,因为它会令我青春永驻、活力永存。
(作者单位:淇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