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专业教师,却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他们面对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却扮演着父母的角色。他们是市社会福利院的特殊教育教师———“折翼天使”的人生启蒙老师
2014-09-11 00:38:58
□本报记者 陈海寅
?通讯员 李欣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启蒙老师。但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抚育着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孤残孩子,甘当这些“折翼天使”的人生启蒙老师。
简单的生活技能要教上百次
“小强,你是大哥哥,应该爱护弟弟妹妹,怎么还跟他们抢玩具呢?不记得我给你讲的《孔融让梨》了吗?来,把玩具还给弟弟,说声‘对不起’。”8月31日,记者来到市社会福利院时,该院的党支部书记弓建周正弯着腰,耐心地教育一名男孩。
市社会福利院现在养育着150余名孤残儿童。这里的工作人员不仅承担着养育他们的责任,也肩负着教育他们的重担。
“这些孩子虽然在身体或智力上存在一定缺陷,但在我们看来,他们依然是正常孩子。我们不仅要让他们茁壮成长,还要尽可能让他们多接受教育,争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弓建周说,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他最喜欢通过一些琐事给孩子们讲为人处世的道理,教育他们怎样做一个善良、谦和、懂事、明礼的人。而像普通孩子很容易学会的吃饭、穿衣等简单生活技能,他们都要反复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地教。
李婷凤是负责照顾脑瘫孩子的保育员,她除了照顾这些孩子的饮食起居,还要教他们学说话。
“每当有孩子学会吃饭、叠衣服等简单的生活技能时,我都会高兴很长时间。”保育员琚艳红说,教育这些孩子,要更细心、更耐心、更有爱心。
尽可能让孩子 接受正常文化教育
记者了解到,除了极少数智力正常身体情况又允许外出的孩子能到周边的学校上学外,其余孩子都只能在福利院里接受文化教育。
“99+35等于几呀?谁能告诉我答案?”记者来到该院二楼的启智班时,年轻教师谢燕茹正在耐心地教几个孩子做算术题。她所教的8名孩子中,5名孩子都存在智力残疾。
“即使简单的拼音也要反复地教,有的孩子要教几百遍。”谢燕茹说,虽然这些孩子很难教,但他们都求知若渴。“除了文化课,我们还开设了美术、手工等课程。”
那么智力正常,但因身体原因不能外出的孩子,如何接受和平常同龄人一样的教育呢?弓建周说,他们只能想办法找来国家义务教育的教材,再根据教材上课,尽可能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
但这样的教材按规定不允许对外出售,找来并非易事。前年夏天,弓建周为了给院里的孩子找教材,顶着炎炎烈日连跑了十几趟。几所小学的校长碍于规定,都婉拒了他的再三请求。但他没有放弃,终于用诚心打动其中一位校长,该校长向上级部门请示后,才将学校多余的几套教材给了他。
“即使是亲生父母,也不可能看护孩子一辈子。我们必须在教会他们做人的同时,多教会他们一些生存技能,也让他们多掌握一些文化知识。”弓建周说,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责任就是让这些特殊的花朵尽可能和正常同龄人一般,在温暖的阳光下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