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 日报02版
          

38年如一日,他在鹤山区偏僻的山村先后培养了上千名学生用毕生心血托起山里娃的希望———记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马保全

□本报记者 渠稳 

?通讯员 毕燕周

在鹤山区鹤壁集镇北部山区,有这么一位农村教师,他在山村小学坚守38年,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这些年,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上千名,其中100多人考上了大学。

他叫马保全,一个看上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教师。今年教师节前夕,他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也是今年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

毕业回乡当起山村

民办教师

马保全是鹤山区鹤壁集镇郭闾寨村人。该村位于鹤山区最北端的一条山沟里,距离鹤壁集镇也有20里地,非常偏僻,那里一度被戏称为“北大荒”。

1977年马保全高中毕业。由于当时村里没有老师,村里的孩子无学可上,村干部多次找到马保全,请他回村教书。“咱村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教书先生都不愿来咱这穷乡僻壤,现在你高中毕业,是村里有本事的人,去教孩子们读书吧,可不能让下一代也成了‘睁眼瞎’!”当时的村支书王喜贵来到马保全家做起了思想工作。

听着乡亲们期盼的话语,看着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马保全留了下来,在郭闾寨村当起了一名民办教师。“孩子们上学没有老师,我能走吗?”马保全说。

微薄工资先后资助

四五十名困难学生

38年前的郭闾寨小学条件非常简陋,教室是破旧的民房,学生课桌就是架在砖墩上的木板。由于教室没有玻璃,每到冬天,呼呼的寒风把学生的小手冻得握不住笔。马保全只能买些塑料布钉在窗户上,略微阻挡一下冬天的寒风。

  “今天往学校垫一块塑料布,明天往学校挑一担煤,马老师隔三岔五给学校添置东西。一来二去,马老师已经把学校当成了家。”马保全曾经的学生李帅华说。

  除了往学校添置东西,马保全还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过不少学生,李帅华就是其中之一。李帅华说,当时他家境贫寒,多次面临辍学,马老师了解到情况后,掏出微薄的工资,给他垫上了学费和书本费。

“民办教师工资低,更何况是在农村。1982年,我一个月的工资才45元钱,直到1995年转成公办教师后,才涨了工资。”马保全说。

工资虽然不高,马保全却在10多年间先后资助了四五十个面临辍学的学生。每到春节,无论身在何处,这些学生们总要到马保全家拜年。马保全总是高兴地说:“你们的成才就是我的骄傲。”

坚守38年,用知识 改变山区孩子命运

上世纪80年代,清贫的生活让很多农村教师选择了离开。马保全家并不富裕,家里的收入全靠媳妇种地和农闲打零工所得。结婚10多年来,马保全没给妻子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为此,马保全也有过放弃教学的念头。

“每月45元钱工资,一年才开一次。资助过其他学生后,已经所剩无几。”马保全的妻子王凤娥说,家里没钱添置任何物件,一张结婚时买的写字台陪伴了马保全30多年。

“1985年,临近春节,兄弟家只剩下两块六毛钱,看着别人家包肉饺子,弟妹和孩子在家直抹泪。还是我拿出了10块钱,让弟妹买了两斤肉算是过了个年。”马保全的哥哥马金全回忆说。

当学生们听说马保全要离开学校,很多学生和家长来到家里恳求他留下。“老师别走,留下来教我们吧,我们想读书。”很多学生哭着说。

“保全,你就别出去了,家虽然穷,只要能换取山里娃将来不受穷,我们就高兴。”王凤娥在一旁说。

为了这句“让孩子将来不受穷”,他留了下来。38年来,他坚持白天教学,晚上家访,几十年如一日。为了辅导学生晚上写作业,他常常拿着手电筒,踏着山区沟沟坎坎的羊肠小道,奔走于各村之间。2002年9月,马保全来到同处在山区的毕闾寨小学教书,路远的学生离家五六里路,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安全,无论刮风下雨,马保全总是坚持把孩子送回家。

“我们想把他安排到条件好的学校上班,但是,他没有走。38年的教学生涯,他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学生。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山区的孩子们能掌握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为了这个心愿,他现在依然在山村教学,把他的一生献给山区教育事业。”鹤山区文教体局局长李鸿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