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 日报05版
          

最大程度为患者减轻痛苦———记淇县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邵军喜


  图为邵军喜(右二)在为患者进行手术。本报记者 解静怡 摄


□本报记者 解静怡

“是邵大夫高超的医术让我们一家免于为治病奔波,家门口的医院就治好了儿子的重病,我们一家人对邵大夫都很感激!”11月18日,在淇县人民医院胸外科复诊的患者家属张女生说。

短短十余天,让身为人母的张女士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今年5月,张女士17岁的儿子出现严重的闷气、胸疼及呼吸困难,手足无措的张女士带儿子赶赴淇县人民医院,经检查后发现患有严重的气胸,需要马上治疗。

“当时我和全家人都十分矛盾,儿子马上要高考了,如果做开胸手术就要影响学习,有可能要复习,但等待考试结束又会延误治疗。”张女士说。

在淇县人民医院胸外科,张女士的儿子接受了胸外科主任邵军喜实施的胸腔镜手术,术后5天即恢复正常生活,丝毫没有影响儿子的学习与高考,其儿子最终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其实,张女士的儿子只是邵军喜的数百名肺大泡手术患者之一。11月18日,记者走进淇县人民医院,对邵军喜进行了采访。

  刻苦钻研,成功开展胸腔镜下肺大泡结扎术

肺大泡是肺部表面因病变形成的含气囊腔,肺大泡的增大或在其他部位又出现新的肺大泡,可使肺功能发生障碍并逐渐出现症状。巨大肺大泡可使患者感到胸闷、气短。肺大泡突然增大破裂,可产生自发性气胸,引起严重呼吸困难,也可出现类似心绞痛的胸痛。

2010年之前,淇县人民医院肺大泡的治疗还需要依靠开胸手术,需要给患者开30cm长的切口,有时还要切掉一段肋骨,对患者损伤巨大、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使得部分老年患者很难承担手术的风险而放弃手术。

为了使患者在家门口就得到更好的治疗,淇县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邵军喜赴河南省胸科医院学习胸腔镜技术,当年便回院开展了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填补了淇县在该领域的空白。

“微创胸腔镜手术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达到同开胸手术相同的疗效,且不影响美观。手术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术后第二天便可以下地行走。”邵军喜说。

  开展食管胃机械吻合术,解决食管癌病人术后吻合口并发症

在食管癌、贲门癌手术中,往往要将患者的病变食管、胃切除,将胃与食管重新吻合。而食管又是人体进食的主要通道,一旦切除后吻合不好,就会出现吃饭时食物经接口处流出,或流入胸腔,继而出现感染的情况,重者会危及生命。

淇县是食管癌高发区,每年有数以百计的新发食管癌、贲门癌病人。如何解决食管癌及贲门癌病人手术后吻合口瘘的问题,减少淇县食管癌、贲门癌病人的痛苦成了邵军喜的一块心病。为此,他先后多次到北京、郑州等地参加国内、省内各种学术会议及培训班,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思想理念、技术与经验,掌握国内外及省内同行的发展动向。

在邵军喜的努力下,2009年淇县人民医院在全县率先开展了食管癌、贲门癌的机械吻合技术,特别是开展了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技术,减少了该类病人术后的并发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今年年初,57岁的杨先生出现了吞咽困难,并且越来越严重,发展到只能喝水,在外地被查出患有食管癌。四处奔波之后,杨先生来到了淇县人民医院胸外科进行治疗。接诊的邵军喜为杨先生进行了手术治疗,采用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技术,使杨先生可以顺利进食。

除食管癌术中机械吻合技术外,邵军喜还带领科室开展了管状胃治疗食管癌、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治疗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放射粒子植入技术治疗肿瘤转移病人等,均取得了满意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赞许。

邵军喜 男,1994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同年就职于淇县人民医院至今。他是中华医学会会员,积极参加中华医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担任了中华医学会鹤壁分会的鹤壁市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鹤壁市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鹤壁市肿瘤康复委员会委员职务。2013年11月积极组织鹤壁市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在该院胜利召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