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 日报06版
          

  湘军攻克武汉后,曾国藩为显摆谦逊的美德,上书向朝廷辞官。不料被咸丰戳破其假谦虚:“朕料汝必辞。”“好名之过尚小,违旨之罪甚大,着严行申饬”。结果既要免官,还得严肃批评。
曾国藩:故作谦虚姿态 皇帝骂他虚伪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家书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当然是写给家人看的。然而,在风云变幻的晚清时代,作为一代重臣的他,身负的不只是一个家庭,还有一方军政。因此,对老曾家书的解读也会往上延伸。例如,有观点认为他的家书是写给咸丰皇帝看的,以表明自己的姿态。

然而笔者认为,老曾的家书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缓解压力的,正如夜行人大喝一声,不是吓鬼,而是为了给自己壮胆。

曾国藩性格解读:

受父母影响,爱生闷气

  都知道老曾的励志名言:“打掉牙齿和血吞。”受了挫折和委屈,忍一口气,以后争一口气。这是从正面解读。然而,在忍气发奋的同时,却也是在积累情绪垃圾,埋头生闷气。隐忍而争气的人,往往是喜欢生闷气的人。

老曾的母亲姓江,在娘家过得衣食无虞,嫁到曾家,在经济上却很不如意。曾妈妈性格好强,因此喜欢自己给自己壮胆,嘴硬的同时生过不少闷气。而曾爸爸是个性格懦弱的人,经常被曾爷爷训斥,估计也生了不少闷气。

曾爸爸和曾妈妈性格方面的负面因素,对曾国藩还是有消极影响的。曾国藩在家书中有交代:“吾自服官及近年办理军务,中心常多郁屈不平之端,每效母亲大人指腹示儿女曰:‘此中蓄积多少闲气,无处发泄’。”可见老曾受父母影响,是个爱生闷气的人。

家书背后的委屈:

显示谦虚姿态,咸丰却骂他虚伪

  老曾这人本性是争强好胜的,但他喜欢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姿态。例如咸丰四年(1854年),湘军攻克武汉,这是天大的喜事,老曾也掌握实权了,掌管湖北一方——署理湖北巡抚,有了一方的财权和人事权,手里还有兵,应该瑟了吧?

然而,老曾想得挺远,一则觉得正在戴孝,二则觉得要显摆谦逊的美德,于是上书向朝廷辞官。本以为咸丰皇帝会表扬一番,没想到咸丰是个聪明人,一道谕旨戳破老曾的假谦虚:“朕料汝必辞。”“好名之过尚小,违旨之罪甚大,着严行申饬”,直接骂曾国藩好名,而且性质很严重——抗旨不遵。结果既要免官,还要严肃批评。闷气是生定了。

将烦恼写成家书:

既训导子弟,也训导自己

如果自说自话,可能起不到排遣的作用,但如果是面对自己的家人、晚辈,要摆出兄长和家长的架子来教育他们,那肯定要植入正能量,找到排泄闷气的法子,于是不知不觉中升华了自己的牢骚,在变成家人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克服了自己的恐惧。

曾国藩在江西,饱受同僚欺凌,他带的兵也是受气包。咸丰四年(185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家信中,老曾哀叹自己的团队“每次上城,必遭毒骂痛打”,但自己毕竟是大哥,向弟弟们倾诉烦恼时,总得给弟弟们一个好榜样,于是清醒地指明自己应有的态度:“惟忍辱包羞,屈心抑志,以求军事之万有一济。”对待侮辱,只有忍着不吱声,把业务干漂亮才是王道。

家书既给老曾自己壮胆,也给亲人壮胆。曾家兄弟自攻破南京,天下以为湘军横行无对手,还没缓过劲来,却又杀出一对头——捻军。

这支机智英勇的北方骑兵队伍打得曾氏兄弟摸不着北,连续丧师失地,朝廷对此甚是震怒,下旨痛骂老曾的弟弟曾国荃“调度无方”。

同治六年(1867年),在表弟战死的情况下,他又给弟弟写信,劝导他此次战败是“天之磨练英雄”,要“咬牙励志”。

这番话表面是给弟弟壮胆,其实也是给自己壮胆,弟弟打败仗受处分,他老曾能没事吗?当然,要给弟弟壮胆,自己得有料,他列举历次失败受辱的教训,然后跟弟弟说:没事,哥不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吗?

曾国藩的家书,其实是将自己的恐惧、烦恼文字化、物质化,在训导子弟的同时,也训导自己。所以,曾国藩的家书,也是写给自己看的。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