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 日报06版
          

鲁迅一生究竟挣了多少钱?
24年总收入相当于2009年816万元


鲁迅、许广平与儿子周海婴的合照。


从小就在语文课上学习鲁迅的著作。老师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他身着朴素的中式长衫,再冷的冬天也不戴手套、围巾,一年四季穿一双黑帆布面胶底鞋。头发乱蓬蓬,很长也不剃。听老师说: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邀请鲁迅在大饭店吃饭,西仔竟然看鲁迅衣衫朴素而不准他进门!许多回忆录记载:鲁迅虽然生活俭朴,却节省很多钱支援革命。

那么,鲁迅一生究竟挣了多少钱呢?按照鲁迅在日记中的自述,他的收入(如果没有遗漏的话)主要来自四方面。

公务员收入

  民国一成立,鲁迅就应蔡元培之召,担任教育部公务员,时间长达14年之久;这是鲁迅在北京时期的正式职业。他的名义收入如下:

1912年5~7月,每月津贴60银圆;8月~9月,每月“半俸”125银圆;10月后定薪俸220银圆。

1913年2月后薪俸240银圆,12月后仅有九成即216银圆。

1914年8月薪俸增为280银圆。

1916年3月后增为300银圆。

1924年1月(民国十三年一月)重缮之社会教育司职员表》载有周树人应得四等三级“年功加俸”(每年加薪)360银圆。但是20年代以后教育部经常拖欠,实发三分之二即平均月付200银圆左右。

教学收入

  “五四”以后,鲁迅除了供职教育部以外,还先后在北京的八所学校兼课,时间长达6年(1920~1926)。1920年8月接受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聘请,兼任北大国文系讲师,同时又兼任高等师范学校(后为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每周各一小时,讲授《中国小说史》,月薪各18圆,共36圆大洋。

  鲁迅兼职的其他六所学校是:世界语学校(1923年开始,月薪15圆)、女子师范学校(1923年开始,月薪13圆5角)、中国大学(1925年,月薪10圆)、黎明高中(1925年,月薪6圆)、大中公学(短期),另有一处“集成国际语”学校是义务讲课。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由林语堂推荐专任厦大国学院研究教授,月薪国币400圆;1927年2月,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受聘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月薪国币500圆。

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收入

  从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整整4年又1个月中,由蔡元培推荐,鲁迅受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得月薪300圆大洋(1929年1月起《鲁迅日记》中改称为“教育部编译费”,实质上是一回事)。由大学院和教育部定期支付49个月之久,未曾拖欠,共计14700圆大洋,折合黄金490两。

写作、翻译和编辑收入

1907~1908年曾有《人之历史》等多篇论文在东京《河南》杂志发表,稿酬约为千字2银圆,共约得100银圆;他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外国小说也得到200银圆左右的稿酬,主要贴补家用。

但是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诗歌、论文、杂感,都是不计稿酬的无私奉献。1923年他的日记中才有稿酬的记载。

后期鲁迅在上海(除了领取大学院津贴以外)主要以“卖文为生”,依靠版税、稿酬和编辑费生活。一开始北新书局每月支付给鲁迅的版税是国币100圆和《奔流》杂志编辑费100圆;他在报刊发表文章的稿酬为千字5圆~15圆。但北新书局经理克扣大笔版税,1929年8月鲁迅找律师与之谈判,索回2万多圆应得版税,合2009年人民币140多万元。

到1932年“大学院”津贴撤销以后,版税和稿酬成为鲁迅的最重要经济来源。

鲁迅一生挣多少钱?

鲁迅24年间收入的银圆,相当于如今多少钱?

  1912年春至1926年夏鲁迅在北京期间,共收入银洋大约41000圆(其中1922年日记残缺,为估计数);1926年夏至1927年秋,鲁迅在厦门和广州期间整一年,共收入教学费国币5000圆;1927年秋至1936年,在上海期间,他共收入国币(法币)75278圆4角1分。

若不计入1922年的收入(日记缺失)则24年间共收入119873圆,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408万元、2009年816万元。

从“而立之年”以后的24年间,鲁迅有平均每年相当于2009年人民币34万元、每月人民币2万~4万元的收入,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

      (摘自《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