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 日报06版
          

我国古代退休年龄:
周代到明代都是70岁

  日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就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专题询问上,延迟退休的话题又一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对于现在,我国古代的退休年龄是多少,下面就来看看吧。

  我国古代的退休年龄,从周代开始直到明代,都是70岁。到了清代,才改为60岁。

秦汉沿袭周例,《西汉会要》中的丞相韦贤,七十多岁时,“以老乞骸骨”。皇帝赏赐给他百斤黄金和一处住宅,准许他退休。韦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开了丞相退休之先河。不过,如果官员身体不好,即使不到70岁,也可以提前退休,有点类似于如今的“内退”。

唐代《大唐令》明文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但是,唐开元二十五年玄宗又下诏:“老病不堪厘务者,与(同意)致仕。”也就是说,这时的退休制度,除了“诸职官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外,对那些虽然不到退休年龄但患有疾病或者受伤的官员,也准许退休。

宋元明各朝依然实行的是“七十而致仕”,只是对个别人、个别部门稍有例外。例如大学问家朱熹多次因老因病请求退休,都没有得到应允。宋宁宗庆元元年“夏乞致仕不允”;过了四年“乞致仕”,仍未获准。直到“庆元六年春二月辛酉改《大学诚意》章,甲子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一。”看样子,只要国家需要你,无论是病是老,都是不能退休的,哪怕是你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元代就明确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特殊部门、即使三品以下,也不能致仕。

到了清代,退休年龄一下子提前了10岁,即60岁就可以退休了,不过,文官告退,需要上级批准,拿到批准文件才可以退休。所以,很多人别说六十岁了,就是七十岁也难以退休。

(摘自《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