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 日报06版
          

抗天灾 抵侵略 修机场
——揭秘抗战时期的中国童子军


虽是“军人”,却一脸童真。



当年,童子军队伍声势浩大。


□崔燃

1930年4月,第一次全国童子军总检阅和大露营在南京举行。参加这次集会的有121个团,3366名童子军。这一年,中国的童子军人数已经超过15万。

1912年2月25日,湖北武昌人严家麟参考英美童子军的教育形式,组织60个16岁以下的男孩,在武昌文华书院图书馆宣誓。

1935年,四川的童子军训练达到了高峰,在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这些少年们抗天灾、抵侵略,和成人一样战斗着,是一支真正的部队。

童子军建制 

以抗倭名将为名

  《南充地区教育志》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川中小学实行童子军训练,南充各初级中学和高级小学陆续建立童子军组织。

8~11岁为幼童军,12~18岁为童子军,18岁以上为青年童子军。全区以学校为单位建立童子军团,校长兼团长,设副团长、教练员、传令员、文书等职。团以下以班为单位设中队,班长、副班长兼任正、副中队长;班以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小队,小组长兼任小队长。每个中队均有队旗,旗帜上标有中队番号。中队下各小队以岳飞、文天祥、戚继光、花木兰、秋瑾等历史名人命名。

从一些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的童子军有样式基本统一的黄色斜纹布制服,平时穿草绿色的童子军服(女生下着裙装),戴童子军领巾,腰束铸有童子军军徽的铜扣皮带。

童子军军帽有多种样式,男生一般都是大盖帽和船形帽,女生则是大盖帽和圆顶帽。

在锦江区档案局的档案中记者发现,当时四川童子军的军礼沿用了国际通用的三指军礼,手势是举起右手的三根指头,食指接触帽檐,即“三指”军礼。

天灾人祸时 

募集衣物济灾民

  1930年至1937年,四川自然灾害频发。即使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四川人民仍顽强地与天灾人祸抗争着。在锦江区档案局(馆)的“民国”珍贵史料中,记录了一些属于动荡年代里“童子军”们的见证。

1936年,川甘大饥荒进入高潮阶段,就四川而言,除成都各县外都是灾区。本为鱼米之乡的四川其重灾区已有多片土地颗粒无收。

此时的国家正处于抗战初期,政府在军用债务的重压下无暇顾及天灾。全国童子军总会,则在后方积极组织动员,锦江区档案局一篇档案中写道:“成都市政府要求童子军应做到:1.尽力捐施:节省零用筹备余钱;2.募集现金:向亲属朋友及社会人士募捐;3.募集用品:募集衣服、粮食、用具、药品。”对于灾区童子军,“自卫以外协助军警河工筑堤抢险、担任救护工作以及救济灾民赠衣施食并设法收容居住。”

在档案中还可以发现,四川童子军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旗语、侦察、救护、炊事、露营等。军事技术训练是在专门的军训教官指导下进行的。每个童子军团都有固定的军训教官1~3人,由当局从军队中抽派,每年轮换一次。军事技术训练结束后,各童子军团要分别举行会操表演和野营拉练,而一些学校拉练的地点甚至就在如今东风大桥附近,当时那里还是成都的郊外。学生们在拉练中迅速掌握了急救知识,在1936年的救灾过程中,有超过1000名的童子军参与了医疗护理工作。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四川童子军面临的考验就更加艰巨了。

支援抗日 

留下诸多感人故事

  在锦江区档案馆的一份档案中,记录了成都实验小学当年的战时服务训练办法:“训练程序,第一月:救护,防空,防毒;第二月:消防,通讯,交通;第三月:警备,救济难民,劝募。”艰苦训练的目的是:“协助维持后方秩序,保障群众安全,争取最后胜利。”

在档案中,这些童子军还为名人演讲担任过护卫。在少城公园,他们参加名人演讲、分小组研究、最后实践。这些10多岁的孩子,为浴火奋战的抗日战士们募集物资,也为远离家乡的川军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川军出川抗日,四川省政府训令:省立成都实验小学“非年满十六岁,不得参加一切非常工作”。未满16岁的孩子自发在田间劳作、在广场演讲,用实际行动呼吁人民不做亡国奴。甚至在成都附近修建的各个机场都能发现童子军,他们利用假期来帮忙,搬石头、砌卵石,这些机场起飞的飞机加速了抗战的胜利。

在另一份档案中,记者还发现了童子军四川省分会发布的棉背心的缝制方法,动员大家动手缝衣。一些童子军利用课余时间与成人一起募捐,在一个假期中,四川童子军200人与部分老师一起劳动,共捐款1510元,这些钱相当于现在6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抗战时期,童子军组织遭到日伪严重破坏。1937年9月,日本占领北平后,即明令布告取消中国童子军组织。南京沦陷后,童子军总会所在地亦被日军改为神社。抗战胜利后,中国童子军才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其规模再也未曾达到抗战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