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 日报05版
          

雾霾猛于虎。面对雾霾的成因,却众说纷纭
别让治霾陷入利益纷争


深圳小伙儿在北京吸霾


□河南日报评论员 孙勇

有个来自深圳的男子,用工业吸尘器连续100天在北京各个地方收集雾霾,11月30日,他带着收集的雾霾颗粒,找到河北唐山的一家制砖厂,居然压制成了一块砖!这位老兄用行为艺术的方式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值得肯定,但应对雾霾这一世界性难题,光靠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拯救我们的呼吸,治理大气污染更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尤其是从根本做起。

雾霾的成因不是很清楚了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人们耳熟能详较为普遍的说法主要有几大污染源,分别是工业排放污染、燃煤、汽车尾气、建设和道路扬尘等。具体到这几大源头占比问题,却存在许多不同的说法。

  据新华社报道,以北京等地近期的重度雾霾为例,环保部门专家认为与采暖燃煤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密切相关。住建部门官员则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不是供暖。中国气象局专家认为,主要是外来输送。而北京市环保局不久前刚发布报告认为,雾霾成因中北京本地产生约占七成。

雾霾成因说法“打架”,由来已久,除了焚烧秸秆、北方冬季供暖,还有专家甚至认为连做饭都是致霾的重要原因。

  有争议和不同看法都是正常的,我们的研究部门也好、决策执行部门也罢,在基本的问题上应该有一定的共识。比如具体分析雾霾的成因,有的是主因,有的是诱因,有的是外因,有的是内因,对此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有意无意地混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让治霾陷入类似“转基因之争”的口水战,这样反而不利于集中精力解决当前的困境。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获取真相,形成真知,凝聚起解决问题的合力,研究雾霾的成因也是如此。

  有关部门要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加强统筹协作,而不是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作为公众,我们需要的是客观透明的真相,认真负责的态度,务实可行的治霾良方,抓铁有痕的落实举措,切实把治霾的资金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不是消耗在无谓的口水战和利益纷争中。

(据12月8日《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