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孩儿如何抓周
2016-11-01 22:20:37
民国抓周场景
抓周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中明确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即满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为试儿。”唐宋时期,该风俗从江南传遍神州,逐渐盛行,谓之“试晬”或“周晬”。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育子》中记载:“民间生子,至来岁生日,罗列盘盏于地,盛大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算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晬’,此小儿之盛礼也。”元明时代,此习俗更加盛行,称之为“期扬”,到清代才有“抓周”“试周”之说。
清末民初,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民间盛行抓周礼。抓周仪式一般在中午吃“长寿面”之前举行。先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经书、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胭脂、吃食、玩具等;如果是女孩儿抓周,还要加铲子、勺子、剪子、尺子、绣线等。由大人将小孩儿抱来,令其端坐其中,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抓取四周物品,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来的职业。
抓周这一民间习俗,其实是小孩儿周岁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的庆祝方式。它与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酒、百日礼等同属传统的诞生礼仪,其核心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愿,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情深,寄托了长辈们对小孩儿前途的厚望。
现在,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抓周这一习俗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延续,不仅是在中国大陆,在港澳、南亚、东南亚都比较流行,许多地方还有组织地举行集体抓周活动。(摘自《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