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文字乐身心
2017-05-23 03:13:11
□张同森
提到《诗经》,很多人也许会像从前的我一样,被它的晦涩吓住,敬而远之甚至退避三舍。
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诗经》的年代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其遣词造句及韵文的表达方式当然会让说白话的我们产生隔膜,但距离产生美”,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总有好心人想把它翻成白话,结果却是费力不落好。
读《诗经》,如同穿越时空隧道听一位老者拈须而谈,尽览上古风物;读它,如同沿着中华文化的河水溯流而上,去寻找它的源头。那种似曾相识的默契,那种故友重逢的欣喜,是别的书籍无法给予的。
这条河如此地浩浩荡荡、博大精深,我仅能撷取几朵浪花,让大家见识一下它的壮美。
先说人名吧,《诗经》一直都是人们取名的宝藏。如梁思成先生的名字即取自《商颂·烈祖》“既载清酤,赉我思成”,意即斟上清酒,请先人赐福。很有意思的是,其妻林徽音的“徽音”,同样取自《大雅·思齐》中的“太娰嗣徽因,则百斯男(文王之妻太娰继承祖上美德,所以子孙众多)”。夫妻能有这样的机缘巧合,实不多见。
革命先驱任弼时的“弼时”两字,其实是出自《周颂·敬之》:“弼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我将辅佐上天负起我肩头的重任,以彰显大周的美德)”;还有获诺奖的屠呦呦,其名字出自《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要说由它衍生的语句,那就更多了:逃之夭夭、鸠占鹊巢、明哲保身……这个表没有十几页是列不完的。如今恋爱的小伙子都怕姑娘说自己没文化,也难怪,整天开口闭口“我爱你”,多没劲哪。快请《诗经》帮帮忙,保你底气顿增:诉相思就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见人就夸“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瞧吧,“大才子”的帽子定能戴你头上。连大圣人孔子对他的学生也说了这么一番话:年轻人怎能不学诗呢?“诗,可以兴(抒情),可以观(观察),可以群(交友),可以怨(讽刺)”,近可侍奉父母,远可侍奉君王,还可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孔老夫子所谓的抒情,我看就包括恋爱在内呢。
我虽然早过了恋爱的年纪,却每天清晨都要读半小时《诗经》,读给自己的心听。让远古的熏风拂过双耳,让文字的芬芳沐浴身心。它不但让我的文字功底有了起色,日常生活也仿佛变得古色古香起来,飘飘然欲飞,陶陶然欲醉矣!
宋代朱熹《观书有感》的后两句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这两句来描述我读《诗经》的感觉再恰当不过了。它是诗的源头,是歌的源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更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我爱读《诗经》。
(作者单位:鹤壁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