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 日报02版
          

彭兵先:参与灭火1500余次,营救被困者400余人


  彭兵先(左)把战士的训练过程录下来,再回放视频为战士讲解动作要领。本报记者 陈海寅 摄


□本报记者 陈海寅

 实习生 杨子

  “爸爸,我发烧了,你啥时候来看我啊……”7月26日傍晚,淇滨区消防大队兴鹤中队中队长助理彭兵先坐在单位值班室内,听到5岁女儿淘淘发来的微信语音,忍不住有些心疼。

因工作繁忙,彭兵先快一个月没回家了。而他家就在淇滨区黄河路上,距队里不到3公里。

怀揣军营梦,他 远离家乡到鹤壁当兵

  说起彭兵先,不少认识他的人都竖大拇指。他入伍17年,先后参加灭火战斗1500余次、抢险救援2800余次,营救被困者400余人,做好事300多件,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班集体三等功1次,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杰出消防卫士”、河南省消防部队优秀士官、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河南好人”等荣誉。

荣誉的背后,是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付出。彭兵先是四川省绵竹市人,2000年底,18岁的他怀着满腔热血入伍。坐上绿皮火车一路向北,下车后才知道自己要服役的地方在河南省鹤壁市,兵种是消防兵。

“原以为当兵就是保家卫国、与飞机大炮为伍,没想到是消防兵,而且我对消防工作不太了解,起初有点儿失落。”彭兵先说。

入伍后,彭兵先发现消防工作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简单。2001年3月,刚结束新兵集训的他和队里的老战士一起参加了灭火救援。“记得那是黎阳商贸城的一个商铺着火了,为安全救援,指挥员让新兵退后,让老兵带着灭火器冲到了前面。”彭兵先说,看着熊熊燃烧的大火、群众满是期盼的眼神,再看看毫不畏惧、争相冲锋的战友,他当时眼眶就湿润了,第一次感觉到消防战士的无畏和伟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各项救援技能,做一名优秀的消防战士。

火场救人,他把 呼吸面罩给了群众

  参加了那么多次的灭火战斗、抢险救援,彭兵先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07年11月的一个深夜,彭兵先他们接到了火警:黎阳商贸城内一栋楼房着火,一名人员被困。接警后,他们火速赶往现场。

着火的楼房一楼堆有货物,二楼被房东隔成数个单间出租。被困人员就在二楼的某个房间内。“当时一楼通往二楼的室外楼梯快被大火吞噬,现场浓烟滚滚。”彭兵先说,他和一位战友戴着空气呼吸器冲上二楼寻找被困人员。

“楼道里、房间里全是浓烟,能见度不到半米。我们不熟悉楼上房间的格局,只能挨个儿破门而入摸着墙壁寻找。”彭兵先说,他们连找了3个房间都没找到被困人员,情急之下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消防条例规定:搜救小组开展搜救任务必须两人以上协同完成。但当时需要搜寻的房间多,空气呼吸器的有效使用时间有限,且火势越来越猛,继续结伴搜救只会使搜救失败。”彭兵先说,他果断和战友分头搜救,终于在距楼梯约20米的房间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被困者。他不顾个人安危,把空气呼吸器戴到了被困者头上,自己憋着气和战友带着被困者冲了出去。

  荣誉背后,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这些年火里水里的救援,彭兵先也落下了一身伤病。说到这些,他挥挥手憨厚地笑了:“这没啥,当兵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及家人,彭兵先眼神中满是愧疚。他是家中独子,这些年父母一直生活在老家。2010年他在鹤壁成家后,父母因水土不服、方言沟通不畅等原因没跟随他在鹤壁生活。去年上半年,父亲因病做手术,他只能托付堂哥替他在床前尽孝;去年下半年,母亲又因病住院,还是堂哥替他跑前跑后。而他和妻子结婚后,家里的大事小情也一直是妻子在操劳。

“感谢父母深明大义,他们常劝我忠孝不能两全,让我安心留在部队;也感谢妻子通情达理,出身军人家庭的她对我非常理解和支持,她对家庭的付出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彭兵先动情地说。

虽然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部队,但彭兵先无怨无悔。他说,是部队教会他成长,今后他会继续立足本职岗位,履行好军人的职责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