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月英:党员没有退休日,活一天要干满两晌
2017-07-31 08:20:29
5月28日,靳月英在鹤壁好人馆接受记者采访。 彭家峰 摄
□本报记者 王峥
实习生 侯闻婧
太行山下,淇水之滨,流传着一位老人长达75年的爱国拥军动人故事。
战争年代,她是远近闻名的支前女英雄”;解放以来,她自费为部队官兵送去万余份慰问品。她带头营造“八一拥军纪念林”,在荒山上种树40余万棵。
“党员没有退休日,活一天要干满两晌。”这是全国拥军模范、淇县黄洞乡鱼泉村村民靳月英的心里话,更是对她一生最好的概括。
山中挖“宝”,用艰辛换来万余份拥军慰问品
1942年,19岁的靳月英毅然送丈夫冯青海参加八路军,自己也担起了妇救会会长的重任。做我军的侦察员、交通员,带领全村妇女抬担架、救伤员、送军粮、做军鞋……从那时起,拥军就成了她的信念。
1947年,冯青海战场捐躯。靳月英强忍悲痛立下誓言:“我要永远跟着共产党,一生爱国爱民,爱军拥军!”
解放后,每年的“八一”、春节,她都要买来毛巾、背心、水杯等,寄往部队。据市、县民政部门统计,解放以来,她向部队寄送慰问品万余份,总价值10万余元。
鱼泉村地处山区,靳月英独自带着孩子,为筹集拥军款,她历尽艰辛——
春天到初夏时节,靳月英用铲子在沙石坡上、石头缝里挖药用小叶茶,每次能卖上几十元。
夏天,靳月英翻过一个个山头去摘槐花,然后拿去卖。一次,已经70多岁的她从树上掉下摔伤了腰,至今仍时有隐痛。
秋天,天刚蒙蒙亮靳月英就上山去割能喂牲口的黄密草。近万斤黄密草,每斤能卖三五分钱。
为了把辛苦挣下的钱最大限度地用来拥军,靳月英常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如今,她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用着几十年前的老家具,穿粗布衣裳,吃粗茶淡饭。
“有你靳大娘在, 家中的事尽管放心”
鱼泉村人口不多,但在靳月英的带动下,村中青年军营情结很浓。每个青年入伍前,靳月英总是再三叮嘱:“有你靳大娘在,家中的事尽管放心!”
1992年底,鱼泉村青年李俊清入伍去了西藏。想到爷爷、奶奶和母亲都常年患病,只有爸爸一个人照顾,他十分担心。为此,时年69岁的靳月英主动当起了李家的帮工。
一次,李俊清的母亲王新爱突然病重,靳月英冒着大雨用板车把她拉到两公里外的乡卫生院抢救;李家贫困看不起病,靳月英就买了头猪崽送到他家帮着喂养,用卖得的800多元做李家3位病人的医疗费。
李俊清通过家信得知了这一切。“兵当不好,对不起靳大娘!”李俊清一心戍边,刻苦练兵,1993年底就荣立三等功。
靳月英照顾好“在家的”,鼓舞了“入伍的”,类似的故事在鱼泉村不断上演着,村里入伍的青年不少人都在部队立功受奖。
营造“八一林”, 慰劳子弟兵
这几年,90多岁的靳月英还是会上山去看看自己种下的绿树。
1988年,从村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靳月英,看到曾经洒满烈士鲜血的白龙山光秃秃的,就决定要造一片“八一拥军纪念林”荫蔽忠魂。
扛着农具,带着干粮,提着水葫芦,靳月英开始了造林生活——
苦干8个月,陡峭的山坡上被挖出200多个树坑;苦战3年,昔日沙石裸露的山坡上出现了郁郁葱葱的侧柏林;靳月英祖孙四代奋战4年,300亩荒山上长出了几千棵树。
7月30日,靳月英的重孙冯超告诉记者:“自打我记事儿起,就跟着祖奶奶上山种树了。”1995年,村里有13位村民被靳月英一家荒山造林的精神感动,自发组成了“靳月英八一造林队”。后来,淇县林业局组织了护林队,如今有护林员20余人。
“现在,山上的花椒、柿子、核桃等丰收时,祖奶奶会帮着我们晾晒、剥皮。老人家要求,每年挣的钱,一半用来扩大种植,一半用来购买拥军慰问品。”冯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