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南京举办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运动员头盘辫子
2017-09-08 08:24:20
第十三届全运会正在天津举行。我国全运会的历史,始于1910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当时尚无“全国运动会”的名头,是若干年之后,到了民国时期才被追认为“全国运动会”的。
上海学校停课一周看比赛 南京各家旅馆生意火爆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举办时间是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这届运动会将运动员按照地域划分成五大部:第一部的运动员来自中国北方,即天津、北京、保定等处的运动员,共20人;第二部是汉口、武昌等地的运动员,共21人;第三部是南京、苏州等地的运动员,共31人;第四部是上海的运动员,共40名;第五部则是来自中国南方,包括香港、广东等地的运动员,共28人。不同地区的运动员佩戴不同颜色的标带,以示区分。
据《申报》报道,来自上海的40名运动员分别是:邮传部高等事业学校16名,约翰学堂14人,青年会8人,华童公学2人。此外,邮传部实业学堂和约翰大学的网球队和蹴球队,也被选中参加比赛。由于运动会场设在南京,为了方便学生前去参赛和观看比赛,上海的学校放假一周,并专程预定专车,定好在1910年10月17日早晨集合动身。
虽然运动员的数量加起来只有140人,但在南洋劝业会的带动下,观看比赛的观众人数相当庞大。当时的新闻报道形容,“摩肩接踵,无虑数千”“沪宁铁路之火车,乘客充阗,为自来所未有”。南京的各家旅馆,趁机大赚了一笔,“白下之中西各旅馆,人之为满,亦所仅见”。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设置有田径、足球、网球、篮球等项目,其中田径又有竞走、跳高、竞掷等项目。为保证公平,其中个人类项目,每个参赛队只能派出3名队员参加初赛。计分方法是第一名5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1分,得分最多的队,奖励银杯一只。每项运动的前3名,则分别奖励金、银、铜牌。
马拉松比赛从镇江跑到南京 运动员头盘辫子
南京体育界著名人士徐绍武先生曾观看过1910年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那场运动会给时年8岁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曾有过这样的回忆。
“1910年我刚8岁,随父母由湖北来南京观此盛会。劝业场设有动物园和一个规模较大的运动场。旧中国第一届全运会就是在这个运动场召开的。运动项目有短跑、中长跑、长跑、跳高、跳远、铅球、铁饼等项目,距离均以码计算。马拉松也列入项目之中,由镇江跑到南京,距离约90公里,该项冠军由胡文华夺得。”
天津运动员孙宝信夺得学校联合组的跳高冠军,还闯入高等组跳高最后决赛。孙宝信充满信心地奋力一跃,满以为还能再夺一块金牌,谁想到辫子从头上滑落,将横杆扫掉。孙宝信只能屈居亚军,气得他当晚就将辫子剪掉。当时剪辫子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幸好旁人帮忙周旋,孙宝信才免予杀身之祸。
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担任裁判长
这届运动会的发起和组织者是外国人,连裁判员也是外国人,但这毕竟是中国人的全国运动会,如果没有一名响当当的中国名人参与,运动会的权威性会大打折扣。运动会的组织者想到了全国学界名人、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
张伯苓是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也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1907年10月,张伯苓曾在天津第五届学校运动会颁奖仪式上发表演说:“我国应立即成立一支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队。”1908年,张伯苓到伦敦观看了第四届奥运会后,认为中国人必须先办好全国性的运动会,以此训练人才、培育人才、选拔人才,为参加奥运会打好基础。因此,当上海和天津青年会的负责人找到他,请他出马筹组这届运动会时,他欣然同意,并向清政府申请批准。
体育运动在当时并不受普通民众关注,因此留下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很少。不过在那时的中国,运动会无疑是新兴事物,唤起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关注。辛亥革命之后,这届运动会被追认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摘自《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