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
共举行7次全国运动会
2017-09-08 08:24:21
首届全运会开幕式盛况
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我国共举行了7次全国运动会。
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10月,由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发起组织的“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在南京劝业场召开。辛亥革命后,这次“体育同盟会”被称为第一次全国运动会。这次全运会规定以华北、华南、上海、吴宁(苏州、南京)、武汉5个区为参加单位,140名运动员中,主要是教会学校学生和基督教青年会成员。教练员、裁判员多数是由美国人或英国人担任。比赛项目只有田径、网球、足球、篮球。
1914年5月,第二次全运会在北京天坛举行,比赛项目除了田径、网球、足球、篮球外,增加了棒球、队球(排球)两项。以全国东、南、西、北四部为参加单位,结果北部名列总分第一。
第三次全运会由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和武汉体育界人士筹办,1924年5月在武昌跑马场举行。参加单位包括华东、华南、华西、华北、华中五区和华侨团体,运动员共300多人,华北区名列前茅。这届全运会开始有女子参加球类、武术、器械体操的表演,外国人操纵运动会的局面有所改变,在跑的距离、跳的高度和远度的丈量上,把前两次使用的英尺制、码制一律改为米制。
1930年4月,第四次全运会在杭州举行,163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开始改为以省、市、特区和华侨团体为参加单位。男子竞赛设有田径、全能(五项、十项)、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棒球8种锦标赛。增设田径、篮球、排球、网球等4种女子竞赛项目。上海队、广东队、香港队的成绩较好。
1933年10月,第五次全运会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行,增设了男子武术和女子垒球、游泳、武术项目,上海队的成绩最好。这次全运会取得了一些较好成绩,如刘长春创造了10.7秒的男子百米跑全国纪录和22秒的200米跑全国纪录,郝春德创造了6.9米的跳远全国纪录。
1935年10月,第六次全运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参赛运动员有2348名,增设了举重、竞走、马球、小足球、摔跤、自行车等比赛项目。上海队的成绩在这次全运会上仍名列前茅。
1948年5月,第七次全运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参加的单位有50多个、运动员有2700人,增设了男子举重、拳击、摔跤和男女乒乓球(单打)等竞赛项目,还增加了一些表演项目。香港队在这届全运会上获男、女总分第一。(摘自《北京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