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日报04版
          

来鹤八年很幸福

□赵志新

8年,一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岁月。如果说岁月如歌,那么每个阶段都有它不同的主旋律。回顾来到鹤壁的这8年,究竟看到鹤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自己又收获了些什么呢?

鹤壁因“鹤栖南山峭壁”而得名。但我更喜欢这个城市的两个别名——更具历史文化底蕴感的“朝歌”及更有诗情画意感的“鹤城”。因为《封神榜》的故事源远流长,几乎妇孺皆知;而“鹤城”又似乎总能让人联想到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年前,初来鹤壁新区,随处可见生机盎然的绿地。整洁宽阔的主干道,东西走向多以河命名、南北走向多以山命名,以树和花命名的路或巷以及每条路上独特的行道树,无不让人觉得清新诗意。我想也许这里就是“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的地方:女娲抟(tuán)土造人,炼五彩石补天之地古灵山;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李牧等春秋战国时叱咤风云者的求学之地,号称中华第一古军校的云梦山;药王孙思邈曾采药炼丹、著书立说的隐居之地,栏杆、房顶都是葫芦(古时行医的招牌)的五岩山;“八丈佛爷七丈楼”,台阶、栏杆上有做工精巧、惟妙惟肖的石猴的大伾山,相信都会给初来这里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只是当时《诗经》里流出的河——淇河,几乎干涸,让人有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遗憾。但自2011年《鹤壁市淇河保护实施办法》出台到如今,淇河已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诗意流淌的河,在河南省主要城市河流水质排名中,排名第一,“成片的树林、成片的竹林、成片的湿地、成群的飞禽”这样自然和谐的风貌、温馨旖旎的风光,孔雀开屏般次第呈现在鹤城人的眼前。记不清多少次忍不住将淇河沿岸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发到博客和微信上,也不知得到了多少置顶和点赞。在去年的春天,模仿元朝徐再思的《朝天子·西湖》写下《朝天子·淇河》:近处,远处,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彩笔难描摹。宜酒宜诗,宜晴宜雨,发深省悦双目。帝辛,许穆,鹿台阁诗经竹(注:帝辛,即殷纣王,曾建鹿台并自焚于鹿台,今淇河边有鹿台阁。许穆,指许穆夫人,我国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诗经》里录有其诗《竹竿》《载驰》等)。

也曾和人数次吐槽鹤壁火车站的简陋、车次停靠少得可怜等等……还曾有拨打市长热线的冲动——这样一个火车站怎能利于城市的发展?直到有了鹤壁高铁东站。记得高铁站刚开通时,听出租车司机说,鹤壁能否保住这个高铁站,还要看客流多少及对出租车服务的考评。当时发自内心地期盼和祈祷能保住这个与底蕴丰厚又不乏现代风采的魅力城市相匹配的车站的心情。相信高铁站带给鹤城人的远远不只是出行的便捷,它让这个城市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大气以及紧跟时代节拍的资本和底气。这8年鹤城的方方面面更加完善,但毋庸置疑,淇河蓝图的描绘和高铁站的设立,一定是这个城市如画美景中浓墨重彩的两笔。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回想8年前,将女儿送入大学校园后,与阴差阳错来到这个地方的爱人相聚的情景,不免感慨良多。那时的心情此刻仍然记忆犹新。虽说“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而我已四十不惑,离开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熟悉的工作,总有诸多不舍。面对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陌生的工作,不得不说最先给我好感的是这个城市的清新和诗意。日久生情,同事由陌生变得相互理解,工作也由最初的需要适应到现在的得心应手。没有了过多生活负担的这8年,我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工作,也更有精力沉淀自我。到了知天命之年,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收获。也许将来终将会离开这个城市,但我会深深记得这个城市8年来在我的心目中是怎样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