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运河遗产再现千年荣光———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层论坛侧记
2019-11-24 18:58:21
□本报记者 王利英
“应进一步完善保护基础工作,加强遗产监测管理,紧密结合黄河文化遗产构建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格局。”在卫河(永济渠)沿线各市(县)中,浚县拥有城池、河道、河堤、码头、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祭祀建筑等遗产类型,且历史风貌保存较好,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北方运河城镇的典型代表。”“加强对大运河的研究和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利用,是所有大运河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保护和利用也应着眼于多学科领域……”
群贤毕至,建言献策。11月23日、24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鹤壁市人民政府会同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浚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层论坛在我市举行,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及河南等地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论坛。
围绕四大议题实地考察、充分研讨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组成,全长3200多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省市,沟通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沿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人工水道。2013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浚县段始于东汉末年的白沟运河,隋炀帝时开通永济渠,北宋更名为御河,明初又改称卫河并一直沿用至今,至20世纪60年代末断航,通航近1800年。历史上该段运河一直是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路交通,隋、唐、北宋时期是向北部边防运输军队及军需粮饷的主要交通干线,元、明、清时期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辅助河道向北京漕运粮食和建筑等物资,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北部边防、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农田灌溉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卫河今天仍是海河水系的重要支流,同时在农田灌溉和泄洪排涝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运河文化带浚县段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优劣势分析与路径选择》《水利视角下的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价值研究》……与会专家学者针对大运河历史研究、遗产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具体问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本次论坛采取大会发言、小组讨论、专家点评、实地考察等形式。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与遗产价值研究、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比较研究、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鹤壁大运河遗产价值及其当代应用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并就立足鹤壁市文化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积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打造大运河浚县段国家文化公园和推进遗址公园建设、健全现代博物馆体系、创新传承展示等手段提升遗产展示利用水平;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打造豫北大运河文化展示高地等问题达成共识。
浚县境内运河遗产价值很高,要保护更要活化
古运河漕运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浚县就是因运河而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浚县现有约71公里运河河道,运河遗产完整性较好,涵盖了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三个大类,包括河道遗存、水工设施遗存、桥梁遗存、仓库遗存、运河城镇遗存、运河文化景观六个小类。豫北地区两项大运河世界遗产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黎阳仓遗址主要分布在浚县境内。
浚县大运河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沟通黄河与海河两大水系的运河遗存,也是中国北方地区自东汉末至20世纪中期近1800年运河开发利用史的见证,河道蜿蜒曲折,基本保持了历史上卫河的原有风貌,原生态性良好,是中国古代运河的典型代表。
浚县古城和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观等大运河遗产,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的历史风貌,共同见证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华北平原上依运河而兴的独特的人居环境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枋城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是卫河前身白沟运河的重要水源工程,体现了1800年前的中国古代运河在引水工程方面杰出的创造性精神。
以黎阳仓遗址、北街土圆粮仓为代表的粮仓遗存见证了卫河悠久的漕运、航运史。
浚县借势大运河申遗和文化带建设,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按照《鹤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了“山、水、城”三位一体、“点、线、面”三维结合、“文、形、业”三态合一构建运河遗产带三大战略。拉开了巩固和运用大运河浚县段世遗成果,打造文化强县,助推浚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序幕。
专家认为,浚县境内大运河遗产点多面广、类型丰富、文化厚重、价值颇高,因此,浚县大运河文化对于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专家建议,浚县在谋划大运河文化带项目时,要注意全面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统一,在对大运河浚县段现存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统筹运河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利用,要保护更要活化,让隋唐大运河再现千年荣光。
经过充分研讨达成共识形成《浚县宣言》
与会专家学者经过两天的实地考察、广泛深入研讨,就以下问题达成共识,并形成《浚县宣言》。宣言内容具体为:
一、我们将肩负历史使命,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积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二、我们当立足鹤壁市文化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按照轴带发展、极点带动、片区联动、辐射周边的思路,落实《国家规划纲要》《大运河河南段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的具体要求,重点对卫河(永济渠)、淇河沿线等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梳理,形成体现鹤壁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思路,通过打造大运河浚县段国家文化公园和推进遗址公园建设、健全现代博物馆体系、创新传承展示手段等提升遗产展示利用水平。
三、依托浚县古城等与大运河伴生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提升整合片区内文化旅游项目和古庙会、传统技艺、传统戏曲、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运河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四、发挥核心城市带动作用、节点城镇支撑作用和重大战略叠加效应,突出运河沿线城镇文化资源资源优势,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五、加强对区域重大合作事项的决策、推动和协调,为文化带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六、通过建设文化旅游生态融合示范区,打造豫北大运河文化展示高地。坚持以文化为核心,以生态为基础、以旅游等相关产业为载体,着力培育“千年运河”“天下粮仓”“民俗民艺古城”等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与旅游共生共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将大运河浚县段建成黄淮海平原最具增长潜力的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