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原院长、教授李泉:宋代保障大运河通行能力的措施及启示
2019-11-25 08:47:19
聊城大学2002年成立了独立的研究机构关注大运河文化的挖掘、保护。多年的研究让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看来,宋代利用工程治理运河,确保运河通行能力的方法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启示。
北宋中期以前,不管是古汴渠还是通济渠均以黄河为水源。黄河水源充足,但大量泥沙又会淤塞运道。宋真宗听取建议,在汴河的部分河岸向河中心修筑了一道道像锯齿一样的短坝,使河水聚于中流,以束狭河身,提高上游水位,在水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河水流速增加,增加了河水挟沙量,减缓了泥沙淤积。
宋代以前便有蓄湖水以济运的工程,宋代则大规模修建此类人工水库以确保大运河水量充足。这类人工水库在当时被称为水柜,与之配套的水利设施还有水闸、湖堤等。此后,各朝各代不断完善水柜的分布及工程设施,提升管理水平,成功保障了运河常年有序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