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日报01版
          

初心永挚 用种子改变世界
——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市农科院名誉院长、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

开栏的话

他们,勤勉敬业,担当作为;他们,率先垂范,冲锋在前;他们,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他们走在先、干在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为集中展示我市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先锋形象,本报从今天起开办《鹤城先锋》栏目,以激励广大党员群众对标先进、学习先进,只争朝夕加油干,不负韶华再向前,为续写高质量富美鹤城更加出彩绚丽篇章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敬请关注。

□鹤报融媒体记者 靖桂宇

“现在试验项目的玉米已经播种结束,接下来就要进行田间管理了。”6月28日,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市农科院名誉院长、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对记者说。此前,他刚刚完成海南试验田的玉米播种,回到鹤壁。58年来,他像一只候鸟,来往于海南与鹤壁之间,只为了那粒金色的玉米种子。

“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我就干好什么”

1963年7月,程相文从河南省中牟农校(现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他主动放弃了留在家乡郑州工作的机会,毅然在分配表上填上了“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随后,他服从分配,只身来到浚县,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产量低,每顿能吃上两个净黄面窝窝头,填饱肚子,成为群众的奢望。农民老大娘那句“你是专门侍候庄稼地的,能不能想个啥法子,一亩地多打几十斤?能叫窝窝头管吃饱,娃娃们也不会挨饿受罪了”,像一股巨大的冲击波,冲击着程相文的心。

“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我就干好什么!”这份初心,这个信念,这个使命,在程相文的心里扎下了根。1964年秋天,28岁的程相文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独自扛着50多斤重的玉米种子,踏上了去海南岛的南繁之路。这一干,就是58年。58年来,他往返鹤壁、海南岛的路程,能绕地球7圈还多。

坚定为民服务信念,不惧育种艰辛

程相文把最深挚的情、最博大的爱奉献给了党和人民需要的“三农”事业。1980年1月25日,是程相文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从满头青丝到满头白发,程相文痴心科研、无怨无悔,南繁北育、持之以恒。他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培育玉米种子。58年来,他艰苦创业,把最初只有1间房、3个人的浚县农科所,发展成资产上千万元、拥有近百人的市级农科院。他始终把提高玉米产量、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需、干农民之所盼。他带领科研团队先后选育出40多个玉米新品种,荣获科技成果奖49项;相继创造了夏玉米15亩、100亩、1万亩国内同面积最高单产纪录。“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4亿多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2011年1月2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鹤壁视察时,亲切地对程相文说:“河南的科技人员应该向你学习,我也要向你学习。”

 “我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同事的支持和社会的信任。虽然我退休了,但是我的科研工作没有停,我还要继续把玉米育种工作做好。”程相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