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农信联社高村信用社客户经理李玲玲返乡就业扎根乡镇11年用心用情服务“三农”
2023-11-02 07:58:31
扫一扫
感受李玲玲风采
□本报首席记者 张志嵩
淇县高村镇有20多个行政村,镇区不大,只有2条东西加起来两公里的主街,就是这么大的地方,李玲玲来来回回一走就是11年。11年里,从高村信用社到铁东分社,从铁东分社到银丰分社,又从银丰分社回到高村信用社,高村镇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10月25日,走在路上,跟李玲玲打招呼的人接连不断。从初来时镇区水泥路尘土飞扬,到现在柏油马路平整干净,作为淇县农信联社高村信用社的一员,她见证了高村镇的变迁;从新手小白到业务骨干,高村镇同样见证了李玲玲的奋斗和成长。
从深圳到淇县
故土难离她选择回乡
2011年底,大学毕业在深圳某大型企业入职刚半年的李玲玲接到了家人“速回”的电话,她匆匆收拾行囊返回淇县,参加了淇县农信联社的招聘考试并于2012年初顺利入职。
“我比较恋家,家人也不希望我在那么远的地方工作。看到淇县农信联社发布的招聘信息后,家人通知我赶紧辞职回来准备考试。”10月25日,讲起自己的工作经历,李玲玲说很简单。
李玲玲干的第一个岗位是柜员。“我的老家在庙口镇,就挨着高村镇,老乡过来办业务就会感觉很亲切。”李玲玲回忆,刚入职的时候,自己没什么客户资源,一些考核任务需要完成都靠老乡们帮忙,“需要他们帮忙了,只要我开口,他们一般都不拒绝,那种无条件的信任让我特别感动。”
慢慢地,李玲玲在柜员的岗位上越干越好,大家都很认可她的服务,有时候甚至会打电话问她要不要家里新摘的南瓜、豆角,虽然她都一一拒绝了,但是老乡的关怀她都记在心里。
在很多人眼里,从农村考出去,在深圳已经工作稳定,又回到淇县上班并不是一个好的决定。李玲玲却不是这么认为,她说回到家乡不再漂泊让她心安,生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和老乡们打交道工作上如鱼得水。
从柜员到客户经理
不变为民服务初心
2021年,随着客户越来越多,贷款需求增大,李玲玲觉得从事信贷工作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于是主动向领导申请,走上了信贷岗位,正式成为一名客户经理。
担任客户经理后,李玲玲继续学习新业务知识,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发挥本地人、工作时间长的优势,主动与各村村“两委”建立联系,加入各村的微信群,积极宣传信用社各项业务。同时,她还频频“扫街”,加入高村镇的商圈微信群,以此来拓展业务群体,扩大服务半径。
“给乡亲们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李玲玲告诉记者,2021年夏天,我市遭遇了历史极值的降雨,刘河村一位村民承包的土地被洪水冲没了,这位客户通过拉土填地的方式,把土地垫高了20厘米,这也导致他资金紧张,后续无法尽快恢复生产。
“当时他来我们社申请了30万元的借款,通过调查,我确定他的情况符合要求,便快速完成手续发放了贷款,解决了他的资金问题,他承包的土地也很快种上了庄稼。”李玲玲说,这样的放贷工作让她深刻体会到帮助人的快乐,发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金融为民使命的真正含义。
把普惠金融
做到老百姓心坎里
经营化肥生意的石女士,每到销售旺季,就会联系李玲玲解决备货的资金缺口问题,如今生意越做越红火;常年经营粮食收购及销售生意的王先生,粮食收购占用资金量大,他说多亏有农信社和李玲玲的支持,他的生活更加富裕了……
李玲玲服务过的客户对她都是称赞有加,她却说很多时候这份感情都是相互的。有客户在大厅想还贷款,发现用现金的方式要先取款再存款太麻烦,但是又不会用手机操作,即使不是自己服务的客户她也赶紧上前帮忙,通过手机银行操作帮其快速还了贷款。
为此这位客户几次都表示要请她吃饭,甚至堵她下班。“有时候我们靠前服务一点,稍微努力多一点,客户就会很认可。虽然是很小的一件事,对客户而言就是帮了很大的忙。”李玲玲说,和家乡人打交道,她也常常被感动,“大家都很珍惜信用,还款日临近的时候经常会有客户主动打电话过来询问,还有在外地打工回不来的客户,都是担心逾期还款会影响自己的信用。”
“待人亲和,工作能力强,大家都很喜欢她。”这是高村信用社信贷副主任杨春捷对李玲玲的评价。作为客户经理,李玲玲的业绩无疑是突出的。她告诉记者,工作做好并没有什么秘诀,严格按照放贷流程操作就行了,同时在办理过程中仔细调查,只要调查结果扎实没有问题就要快速放贷,不让客户久等,此外就是照章办事“不收礼,不吃饭”。
“每当我走在高村镇的大街上,穿梭在各个村落中,每每遇见和自己打招呼的人,我就感觉一切是值得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李玲玲说,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精彩,小乡镇有小乡镇的朴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句空话,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准备好了面对和接受新的挑战,用专业的技能服务客户,提高信贷质量,更好地服务“三农”,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普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