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辣椒做成大产业
—— 浚县善堂镇东褡裢村农民张金波的创业经
2013-08-16 01:39:24
□本报记者 席波
通讯员 侯国勇
盛夏时节,浚县善堂镇东褡裢村地里的尖椒长势喜人,40多岁的张金波望着即将成熟的尖椒,脸上溢满笑容:“今年村里种的100多亩尖椒够我加工40多万瓶辣椒酱,我要大干一场了。”
张金波是东褡裢村人。2005年10月,在浚县善堂镇政府工作的他因机构改革被分流了,下岗回到老家的他歇了半年后,才开始寻找商机,一路创业,最终把小辣椒做成了大产业。
合伙办厂积累资金
2006年5月,张金波经过多次考察后,与同村的一个人筹资200万元建起了全镇第一家年出栏500余头肉牛场。肉牛场实行的是股份制,他投入的资金有100万元。正当肉牛场办得红红火火、效益可观的时候,张金波作了大胆的决定,把自己的股份转让给同伴,自己和村里的一个朋友出资200万元建了个大型停车场。当时善堂镇大型运输车已有600余辆,但没有一个规模停车场。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两年后,停车场给他带来100多万元的效益。这也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2011年11月,东褡裢村村委换届选举,张金波当选为村委会主任。这年,他又发现了一个重要商机。“我们镇里的好多村都种植辣椒,每年四川、贵州等省的厂家都来咱这儿买辣椒,加工成辣椒酱后又卖给我们,我们本身在原材料上就具有优势,为什么不自己加工呢?”就这样,张金波萌生了自己做辣椒酱的想法。
远赴重庆觅配方
为了做出最好的辣椒酱,张金波多次去贵州、四川、重庆等地考察。“一开始到那里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只好四处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重庆市打听到一位做辣椒酱很有名的老师傅。经过多次洽谈、协商,终于得到了这位老师傅制作辣椒酱的配方。”张金波介绍。回来后他开始自己在家用瓶瓶罐罐做试验。“经过两个月的试验,终于感觉味道正宗了。”张金波说。开始,他让自己身边的朋友免费品尝,大家反映味道很好,他就带着自己的产品去质监部门鉴定。通过质量鉴定后,张金波投资30余万元,从山西等地购买了用来制作辣椒酱的粉碎机、陶瓷缸、玻璃瓶等,开始小批量生产。
记者在张金波家的辣椒酱作坊里看到,作坊里摆放着200余箱辣椒酱。“这是濮阳市一家小超市订购的,过几天来拉货。”张金波告诉记者,加工辣椒酱要经过清洗、晾干、粉碎、调配、腌制、罐装等一系列工序。他一个人干不过来,就雇村里人来帮忙。目前,他已生产了1000箱辣椒酱,在周边农村土特产商店销售。
扩张规模做大产业
“要利用好我们村和其他村种辣椒的优势,带动村民富起来。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我准备将辣椒加工产业化。采取订单种植、高于市场价回收,保证产品原料的质量。”张金波说。
张金波决定成立集萝卜、花生、尖椒种植和收购、仓储、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年生产萝卜、尖椒、花生等酱菜类产品20万吨。公司将属于东褡裢村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制管理,村民可以自愿入股。目前,这个项目正在推进之中,预计今年底建成投入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