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工艺精细、细节设计精巧,淇滨区上峪乡胡家嘴村傅氏旧宅———被竞相仿建的百年砖石建筑
2013-10-21 23:57:11
□本报记者 陈海寅
见习记者 武丹
傅家旧宅坐落在淇滨区上峪乡胡家嘴村的一处高冈之上。岗高约7米,一条长约20余米的鹅卵石路连接着冈上和冈下。近日,记者来到傅家旧宅进行了采访。
3座院落组成的耕读之家
傅家旧宅原本由东、中、西3座院落组成,如今东院和西院早已无人居住,大部分房屋已经坍塌,仅有中院尚保存完好。
中院的大门上刻有“积德昌后”4个大字。大门两侧的上方,分别刻有“耕”、“读”两个字,这两个字都镶嵌在墙壁内,周围是“∧”形、花瓣形和书卷形的石刻装饰。
踏上门前的8级台阶,推开沉重的院门,就来到门厅中。门厅的上方是用檩条和石板搭起来的,虽然檩条已呈黑色,但仍保持齐整。
院中东厢房的南墙正对着门厅。为起到装饰作用,这面墙造出了影壁墙的效果。墙体上方建造了两米多长的屋檐,下面是用20余块正方形石板斜着拼接成的墙面图案。墙面图案高约3米,宽约2.5米,四周还配有“S”形装饰。
这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4间门厅房、5间堂屋、东西各3间厢房。因为过厅占据了一间房的空间,又与门厅房紧连,所以院落从外围看起来非常方正。
建成103年的砖石建筑
在这里居住的傅玉堂今年52岁,是原房主的曾孙。记者用毛巾蘸水仔细擦拭大门上方的石匾,才依稀看到了“宣统二年”的字样,据此计算,这座宅院距今已有103年。
“以前听家里的长辈说,我祖爷爷就是个普通的村民,家境稍微殷实些。”傅玉堂说,他爷爷弟兄5个,爷爷是家中的长子。祖爷爷去世后,爷爷弟兄几个就分了家。
记者观察这个院落,发现房屋的墙体都是下半截为青石,上半截为砖体,墙体上的每块青石表面都经过了打磨。堂屋原本是瓦房,前些年傅玉堂用红砖在上面又接了一层,它就成了一座二层小楼。堂屋门口,有一处十几平方米的平台。
采访中,西厢房房顶上一间朝南的小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傅玉堂的妻子刘萍说,这间屋顶已经坍塌的小房原本有门有窗,并且门窗的做工非常精致。“祖爷爷当初建房时这么设计,估计是为了方便在房顶晒粮。”刘萍说,如果晒粮时下雨,就能把粮食存放在房顶的这间小屋内。
精巧细节体现主人的匠心
虽然院落中房子的墙体已呈黑灰色,但仍能看出建造者的匠心。每栋房屋的门头和窗头上,都有一块白色石板,石板外侧刻有“S”形装饰。且每个窗户都有25个正方形的窗格子。而每栋房屋上面的雨檐石也都大小一致,安装得整齐划一。
宅院东侧大门的门后有一个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的石洞,洞口周围也雕出了“S”形和花形的装饰。刘萍说,这个石洞是为了供奉门神而设置的。连一个石洞都如此精巧,着实能看到原主人的匠心。
在院落外的墙壁上,几处拴马石已被磨得光滑可鉴。由此可以看出,当年这户人家必定常年养着牲口。
如此精心地打造3座院落,需要足够的财力。在土匪横行的上世纪初,略微殷实的家庭都有一定的防御意识。记者仔细观察这座院落,在大门左侧墙壁上发现一个石洞。
“我小时候听家里的老人说,这个石洞就是为防御土匪偷袭的。”傅玉堂说,通过石洞主人不开大门就能观察到门外的情形。若土匪砸门,主人也能从石洞内侧用木棒、枪支袭击土匪。
记者采访时听村民讲述,这3座宅院在上世纪上叶非常有名,很多外村人来到这里,模仿这座房屋的做工和构造建造房屋。如今,仍有不少人慕名来到这里研究它的建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