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热播不经意间引发对商鞅的评论,这并非历史主义态度——
我们对商鞅还存在哪些误读?
2016-01-22 01:35:44
商鞅画像
□叶自成
电视剧《芈月传》的热播引发了民间不少对商鞅的评论。有的认为商鞅祸国殃民,是中国封建专制的总根源;有的说商鞅的思想就是民众不能太富的愚民政策,愚民是商鞅思想的幽灵。到底什么是商鞅思想的糟粕,什么是商鞅思想的真精神,成了一笔糊涂账。
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
事实上,商鞅死后,历史上一直有两种对商鞅的对立评价,这种论争已经持续了2000多年,大概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宋朝的大文豪苏轼在文学诗词上有极高造诣,但在商鞅评价上却开了一个极端评价的坏头。他声称“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其实这是故意罔顾事实。汉之后刘向、刘歆、王安石等大学者对商鞅的评价都非常高;宋之后,尹桐阳、章太炎、严复、梁启超、麦孟华、常燕生等大多数为《商君书》注释或为商鞅写传的学者,在批判商鞅的燔诗书等极端行为的同时,对商鞅给予很高的评价。如刘向说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梁、麦、常等皆赞商鞅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司马迁虽然也批判商鞅“刻薄寡恩”,但对商鞅评价其实是最高的,直比三皇五帝的圣贤时代的用语,说商鞅的法治行之十年,“秦民大悦,乡邑大治”,苏轼为此攻击司马迁,说司马迁诉商鞅之功是一大罪。
《商君书》祸害最深的是毁商?
现在批判商鞅的许多观点,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商鞅的思想做出历史的评价,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批判者言,《商君书》祸害最深的是毁商。商鞅采取了抑制商业的严厉打压政策,但是我们翻阅《商君书》,他明明把农商官定为“国之常官”。商是三大合法职业之一,甚至还把商列在官的前面,从来没有说过取消、消灭商业商人,甚至还在《垦令》中提出在军队中设立“军市”。军市禁止游手好闲者进入,不能买卖粮食,但可让商人参加军品的生产和供给。这说明并无明令不能经营。商鞅的政策是把市利让给农民,减少商人与农民争利的机会。商鞅在农村地区限制商业,但对城市的商业没有明令限制。
从历史上看,秦国的商业实际上发展得相当好,战国时期的八大商人,有四个出在秦国。所以,说商鞅视商人为仇雠,自由商人几乎被消灭,可能有些过了。
商鞅的“愚民”究竟是何意?
“愚民”是最易用来全盘否定商鞅的一个话题,“愚”这个概念,并不都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愚昧无知、傻笨蠢呆痴、百依百顺的奴才之意。商鞅的“愚”有三种不同内涵。
第一,商鞅之“愚民”是不读书,没有文化的人,它的对立面是好礼乐诗书教化的儒生,所谓六虱亡国、国有十二者则亡,就是说的儒生。愚,就是让人不贵学、不知、不好学问、不擅游。
第二,商鞅之“愚民”带有纯朴、务本(农)之意,针对的重点是秦国大量的“不愚之民”。秦国是当时文化落后的野蛮之国,没有几个读书人,不少是带有戎翟野蛮习气之民,商鞅说的“五民”(实际上有十多种)就是指这些人,这些人与愚民一样,不读书,不学四书五经,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人比愚民更愚,他们不务农不劳动,是一些褊急之民、狠刚之民、怠惰之民、费资之民、巧佞之民、花言巧语游手好闲之民、蛊惑之民、邪僻之民。
第三,商鞅之“愚民”,与“弱民”、“强民”、“制民”等概念一样,都与是否守法相关,守法即是愚民弱民,不守法就是强民。
商鞅的“愚民”,第一种有历史局限性,第二第三种在当时的秦国则有一定合理性进步性,不能一概而论。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