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政建设:古人如何劝廉
2016-11-24 23:32:10
陶侃
官员为政清廉与否,自律很重要,但他律亦不可少。下面的几则古人劝廉的故事,对于今天加强廉政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任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任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3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诫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一次,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10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
下劝上廉
金海陵王执政时,刘焕任丘县县尉。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少干贪占之事”。县令听了他的劝告,与刘焕共事期间干了许多实事、好事。后来,朝廷考核官员时,县令受到奖赏。县令置酒感谢刘焕:“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奖赏,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摘自《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