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 日报06版
          

古人冬天如何取暖
手炉、足炉、熏炉是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古代手炉



以纸和布制成的铠甲


  最近的天气越来越冷了,搓搓手、跺跺脚已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此时,空调、地热等现代设备,立刻为我们送上了温暖。

那么,没有这些先进设备的古人,在冬天又是采取什么方式取暖的呢?

花椒取暖 捣碎和泥制成保温墙

  说起调节室内温度,现代人通常采用的设备是空调,殊不知,聪明的古人也有办法调节室内温度。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大臣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可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中记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古代的宫廷建筑师们还想到了更科学的方法为皇宫供暖,其中一种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里都温暖如春。

器具取暖 手炉、足炉、熏炉是古人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其中手炉、足炉、熏炉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小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手炉甚至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清代诗人张劭曾作诗赞之:“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不愁冻玉棋难捻,且喜元霜笔易持。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像现在的暖水袋),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把足炉作为礼品送给好友杨君素:“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明代文人瞿佑还专门为足炉写了诗:“困倚蒲团罢煮汤,一团和气有商量。生来不作闲云雨,老去偏多热肺肠。”

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把熏炉称为“别春炉”,有诗云:“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

纸衣取暖 贫民士子出门首选

  纸,发明于汉代,到东晋时取代了简帛,成为书画的载体。到南北朝时开始制纸衣,唐宋时期,制纸衣、穿纸衣更为流行。由于战乱,加之官府横征暴敛,人民缺衣少食,只好以纸为衣。贫民用纸衣蔽体,僧隐用纸衣修身,士兵有衣纸套穿甲胄的,士大夫出行也有穿纸衣的。唐代用麻纸制衣,纤维强度高,抗老化,防蛀虫。宋代用树皮纸制衣,树皮拉力强,耐折磨,所以麻纸衣、皮纸衣耐穿。

说起纸衣大家可能会疑惑,纸做的衣服怎么取暖?其实这对于当时一些贫苦人群来说也是无奈之举。唐宋时期,农田大多用于种粮食,麻的种植就相对减少了。此时造纸术却开始发展起来,穷苦的人就不得已从中取材了。此时专门有为了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必备首选之物。

摘自《长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