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 日报06版
          

中国历史上的报恩故事


韩信千金报一饭



退避三舍


  昨天是美国的传统节日,汇集美食、团聚与感谢的日子——感恩节。

中国没有感恩节,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感恩、报恩一直都被人所提倡,一些关于报恩的历史人物也一直被人们所铭记。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报恩许诺作战时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30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4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90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战国时期如姬为报恩助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故事中有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却常常被人忘记,那就是当时魏王的宠姬如姬。当年如姬为求报父仇3年而不得,魏王也毫无办法,就求到了信陵君。信陵君果然为她报了父仇,如姬感激涕零。后来信陵君为救赵之事苦恼,欲夺晋鄙兵权的时候,信陵君的一个门客想起了这件事。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短短11个字,就把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掩去了。史书上对这个女人的记载似乎就到此为止了。她的命运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窃符救赵后信陵君10年不敢归国,由此可见,恐怕如姬性命也难保全的。如姬明知魏王为人,仍然为信陵君窃虎符,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的报恩故事。

三国义士臧洪为报恩与袁绍断绝关系后被杀害

  《三国志·魏书七》中记载了两个人,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吕布,另一个是籍籍无名的臧洪。臧洪少有才名,中平末年辞官回家,被广陵太守张超聘为功曹,在酸枣之盟共讨董卓中,臧洪更是作为上坛领誓之人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可以说,张超对臧洪有知遇之恩。当时,张超留在了陈留,派臧洪前往幽州联络大司马刘虞。臧洪到达河间国时,恰逢袁绍与公孙瓒交战,臧洪无法通过,恰好袁绍在那里。袁绍也很器重他的才能,“奇重之”。这时青州刺史焦和病卒,袁绍任命臧洪为青州刺史。在臧洪的治理下,青州呈现出新的面貌,“群盗奔走”。袁绍“叹其能”,改任他为兖州刺史部的东郡太守,治所在东郡境内黄河北岸的东武阳。

公元195年,曹操在雍丘包围张超。张超对部下说道:“这种情况下,也许就臧洪会来救我吧。”部下都认为袁绍与曹操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臧洪又被袁绍所重用,一定不会自毁前程而远来赴难。张超说:“子源(臧洪的字)这个人,是天下首屈一指的义士,绝不会背弃自己的原则。只可能会被袁绍约束,来不及救我。”

果然,臧洪听说张超被围,危在旦夕,光着脚大哭,立马要率领所部兵马前去救援,又向袁绍请求增加军队,袁绍当然不会答应,最后拖了3个月,雍丘被曹操攻破,张超一家被灭族。臧洪于是对袁绍充满了怨恨,他宣布与袁绍断绝关系,这就等于宣布东郡独立。袁绍亲自带兵前来问罪,臧洪后来被袁绍所杀。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为报昔日一饭之恩以千金相赠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后汉皇帝石勒救恩人性命并让其做官

  在南北朝时期,许多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更是有不少人能过把皇帝瘾。几乎所有的开国君主在其建立功业的时期都有高于旁人的起点。而石勒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起点远低于他人。他既无先人的经营积累,也无祖上的名望号召,放在今天就是一个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

石勒出身于山西一个卑微贫困的羯族家庭,从小就在地主家砍柴种地做佣工。到了十七八岁,在军阀混战的时候,还曾被掳掠贩卖为奴隶。在石勒年少时,同村有一个汉族地主,名叫郭敬,对石勒很是照顾。一段时日之后,石勒因饥荒战乱而流落到异乡,在饥渴交集、狼狈不堪之时,竟然又偶遇当年的地主老板郭敬。郭敬看石勒如此潦倒,大为同情,就买了吃的穿的接济石勒。

公元313年4月,石勒与西晋军队在河北交战,大败西晋的青州刺史李恽,准备把战败的军队几千个汉人全部坑杀。当他骑马走过即将处死的汉人军队的时候,忽然在人群中发现一张憔悴枯槁、有点熟悉的面孔。这不是10多年前的同乡和旧老板郭敬吗?石勒滚鞍下马,拨开人群,一把拉住老头子的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某非是郭三爷吗?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您!”郭敬跪下顿首:“正是正是……”想起前尘旧事,两人皆无语凝噎。石勒立刻派人释放郭敬,命令好生伺候。然后又赦免本来要全部坑杀的几千士兵,拜郭敬为大将军,让他统领这支军队。石勒称帝后,郭敬还做了后汉帝国的荆州刺史(大约相当于湖北省省长)。

除了历史中这些报恩的故事,古代文人写书,民间传说也喜欢借报恩杜撰出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白狐报恩、女鬼报恩……中国传统文化中歌颂的恩情,是把感恩的心情更进一步体现,落实为报恩的具体行为。

中国的“士”之情结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报恩,弘扬传统文化,不应该将之忽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请记住每一个在你的人生中帮助过你的人。

摘自《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