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与云梦山
2021-01-21 20:44:06
□燕昭安
淇县云梦山是鬼谷子隐居授徒的地方,被称作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是古名,明嘉靖末年改称“云濛山”,1992年以后改回“云梦山”。笔者曾于2006年6月1日在《鹤壁日报》发表《云梦山?云濛山?》一文,对其有过较为详尽的考证。那么,说“云梦山”是古名,“古”到什么时候?最近读书又有发现,早在1800年前汉魏时期,就有了“云梦山”之记载。
曹操的儿子,“才高八斗”的曹植,写给当时朝歌县令吴质的书信《与吴季重书》以及吴质回复曹植的书信《答东阿王书》中,都提到云梦山。
吴质(177年-230年),字季重,兖州济阴郡今山东菏泽市定陶)人,汉末三国时代著名文学家,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交往很深,与司马懿、陈群、朱铄被称为曹丕的“四友”。建安十七年(212年),吴质任朝歌县令,在此任上做了4年。
吴质的诗文深具建安文学风范,在《昭明文选》中,吴质及与吴质相关的文章达6篇:吴质的《答魏太子笺》《在元城与太子笺》《答东阿王书》;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与吴质书》;曹植的《与吴季重书》。
《昭明文选》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文选”之前,文史不分,“文选”使我国自先秦以来文史不分现象有了明确的分界。入选“文选”的都是中华文化经典传世之作。
曹植、吴质为什么谈起“云梦山”呢?
曹操晚年曾经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举棋不定,曹丕、曹植两兄弟“煮豆燃豆萁”,争斗激烈。围绕在两人身边的谋士自然也各为其主拉开阵营,勾心斗角。吴质是曹丕的贴心智囊,铁杆拥趸。受益于一方就必定得罪另一方。曹植对吴质表面上谦和,内心恨得牙痒;吴质背靠曹丕这棵大树,对曹植不以为然,但也不敢得罪,表面上崇敬有加。
吴质作朝歌令,是被从京城洛阳贬出来的。当时曹丕还没当上太子,豆子还正煮着呢。吴质不甘心在基层耗着,天天盼着调回京城,没想到干了4年还没有动静。曹丕肯定帮忙,吴质就想给曹植也打打招呼,礼多人不怪。于是,就有了吴质与曹植的两封书信,于是就有了本文的话题:曹植与吴质都提到了云梦山。
曹植在《与吴季重书》中写道:“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筝。”吴质给曹植回信《答东阿王书》中有:“伐竹云梦,斩梓泗滨。”曹植是曹操之子、建安文豪,吴质是建安文学名家,俩人书信都拿云梦山说事。这说明,汉魏时期,云梦山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之尊、分量之重。
然而,以往有的学者在解读两文时,把“云梦”解释为湖北汉江的“云梦泽”,显然是弄错了。弄错的原因是后世解读者不了解朝歌的风土地貌。两书信中的“云梦”,究竟是朝歌云梦山,还是荆楚的云梦泽?当然是朝歌云梦山。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曹植、吴质,三国曹魏的公子和大臣,都是饱学之士,他们书信来往所提之事差不多都在北方,特别喜欢引用当地的历史典故、风土民情,以显示其学识渊博、精通古今。两信中提到两个地方“云梦”、“泗滨”。“泗滨”离鄄城、东阿不远,那里是曹植封侯的地方;“云梦”,当然应该是吴质做官的地方朝歌云梦山。写给朝歌令的信,怎么会撇开朝歌云梦山不提,而拿毫不相干的荆楚之地来做比呢?
其次,云梦、淇河一带的竹子,在当时很有名气。《诗经》中常以绿竹作比兴,“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等等。先秦至汉,“淇奥”与“淇园”是竹子或竹园的代称。《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塞瓠子决河,下淇园之竹以为楗”,砍伐淇园竹子用于堵塞位于现滑县道口东“瓠子口”的黄河决口。《后汉书·寇恂传》记载:“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是也,”寇恂砍伐淇园之竹做几百万弓箭。曹植距上述历史事件的时间很近,给朝歌令吴质写信,也拿朝歌的风物作比兴,顺理成章。书信中“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既得当又自然。
再次,两封书信中除了“云梦”以外,还提到多处朝歌之风景、典故。这符合“建安文学”追求美辞丽藻、浓缩前书典故的风格。书信中特意提到“墨子回车”这个发生在朝歌的典故。书中说:“墨翟不好伎,何为过朝歌而回车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车之县,想足下助我张目也。”意思是,春秋时期的墨子不喜欢音乐,路过朝歌的时候又何必掉转车头?吴质先生您喜爱音乐,又恰好在墨子当年掉转车头的朝歌县当官,那里可是您展示才华的地方啊,希望您能给我多讲讲那里的故事帮我开拓眼界啊!
“墨子回车”是个著名的典故,《淮南子》《水经注》都有记载。据说有一次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墨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路过朝歌城的时候,特意掉转车头绕道而行。为什么呢?他说朝歌曾经是商纣王的都城,他要避开绕过去,以显示自己的高尚纯洁。唐代大诗人胡曾就有诗:“长嗟墨翟少风流,急管繁弦似寇仇。若解闻韶知肉味,朝歌欲到肯回头?”
曹植这里也引用“墨子回车”典故,是另有他意。他借此告诉吴质,先生您很有文采,在历史文化厚重的朝歌做官挺合适,你在那里干得不错,继续安安生生在那里做你的朝歌令吧!就这样,曹植客客气气否决了吴质的调动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