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日报06版
          

高中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史艳远

高中思政课知识容量大难度高,为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教师可以基于“大概念”视角开展授课,帮助学生理解参悟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大概念”教学

“大概念”教学就是教师对现有知识进行整体化的梳理与设计,根据教学任务安排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其细致讲解与分析,让学生清晰透彻地将之掌握。它有3种表现形式,即概念、观点、议题。

 二、“大概念”视角下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

(一)基于“概念”,讲解思政理论知识

教师基于“概念”角度,全面解析阐释课程的核心与重点,降低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理解水平。例如讲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程时,可以围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与表现”进行讲解。教学环节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为定义分析,解读我国经济制度的具体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其二为生活关联,引入生活中客观经济制度事例到课堂上,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基于“观点”,设置思政探究命题

传统“师授生从”的教育模式难以调动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则可以基于“观点”的角度开展“大概念”教学,并以探究命题设置的方式,引发高中生的知识探知兴趣。

(三)基于“议题”,发展学生解题技能

教师基于“议题”的角度设置与生活相关的思政问题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让学生切实掌握思政知识客观、实际的运用方法。例如,学习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单元课程后,可以关联具体的生活现象来设置思政议题,如将思政知识与历史知识进行整合,探析在我国近代历史发展历程中,社会主义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相比存在哪些异同点等。

总而言之,“大概念”教学的运用旨在梳理复杂、零散的思政知识,让高中生清晰知晓思政课程的重点内容,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与应用能力,进而形成更具综合性的思政知识素养。

 (作者单位:市第一中学 指导 教师 李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