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民主管理的策略与艺术
2016-10-18 00:48:50
□熊俊涛
民主管理是相对于服从绝对权威管理而言,是在“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科学地将管理思想进行传播,协调组织各种行为达到管理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因此,民主管理既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或“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也是管理者所追求的一种管理艺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主体能力。
学校民主管理,是教职工群众参加的采取民主方式进行的行使主人翁权利的一系列管理行为。是集中群众智慧来管理学校,是在学校内部坚持民主,保障教职员工有参与管理学校的权利,有监督学校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利;是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教职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是促进公平公正、树立正气,构建和谐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
多年来,笔者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施民主管理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本人在民主管理方面的探索和思考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更新管理理念,让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学校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学校管理者应当把人本观念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创设民主和谐、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人文环境。这些理念,要成为班子全体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理念。
校长和班子重视以人为本,就会关心师生的发展,就会主动汇集师生的智慧,就会公道正派地处理问题。
二、健全管理体系,让管理体制体现民主
(一)建立责权清晰的民主管理机制。
在传统领导体制中,校委会、党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三者责权模糊,存在不能很好地行使各自权力,甚至越位的现象。配合学校法人制度改革,我们建立了党组织、校委会、教代会三者责权明晰的学校领导系统。学校党组织是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和保障监督机构,以校长为代表的校委会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决策的执行机构,教代会是民主决策和监督机构,三者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制衡的有机协调系统。
(二)工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组织引导者。
工会是群众的组织,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是学校工会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我们一直十分重视工会工作。学校工会主席为副校级,参与学校班子会。学校通过工会组建教代会,通过工会收集教职工的意见建议,通过工会提升教职工福利待遇,为教职工营造了温馨的工作氛围,凝聚了人心。
(三)教代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我国《教师法》等多部法律法规都规定,学校通过教代会等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因此教代会是学校实行教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教代会是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构,是学校听取教职工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
我们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代会。在召开教代会前,通过工会收集广大教职工对学校的意见、建议以及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和要求,形成可行性较高的提案,这样就能促进一些“老大难”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及时解决。例如:当前学校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职评工作。为了公平而又和谐地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多次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和由教师代表参加的领导小组会,发放调查问卷100多份、调研问题130条,形成小组决议16项。由于我们在方案制订中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并积极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方案最终在教代会顺利通过,并得到同志们的广泛认可。我们单位的职评工作从此再没有出现过大的问题。
三、推进校务公开,让权力接受民主监督
校务公开是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实行校务公开,有利于维护集体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消除误解,化解矛盾,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校务公开的内容应当紧紧抓住学校重点、难点和教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1.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情况,学校规章制度的修订情况。
2.学校经费收支情况。学校经费开支,校长应加大民主理财的力度,增强学校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我们要求校长不亲自购物,学校的每笔开支必须有经手人、主管领导、会计的签字,购买的物品还要有保管人或使用人签字,最后由民主理财小组把关。
3.绩效工资的发放情况。每学期末,各处要把每一位教师的考勤、工作量、代课、奖罚等各项考核积分逐一公示,接受监督,没有异议后才让财务造表发放。
4.教职工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接受全体教职工监督。这些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我们都会事先公开上级文件、学校评比办法和程序等,公开评选过程,公开评选结果,绝对不搞暗箱操作。
四、拓展民主渠道,让管理过程充满民主
我们每月召开一次班子扩大会,即教代会小组长参加的会议,经常召开专项工作调研会,这些工作形式拓宽了民主管理的渠道,增加了教职工参政议政的机会。
在职称评定、评优选模以及大额采购的工作中,我们都要成立有教师代表参加的领导小组,让教师代表参与这些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了过程民主、决策民主。
每年暑假都在教职员工中开展合理化建议征集工作,征集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采纳情况在教代会上进行报告并向全校公示。学校的许多好的做法也都是老师们想出来的。
我们还经常通过问卷或者座谈会等方式征求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对于家长和学生的批评意见,学校都会慎重研究,视之为改进办学的动力。这些举措,不仅使学校的决策更加科学,更使各项举措深得人心,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稳定。
五、实施民主评议,让管理者更加尊重民意
目前,我们每年年底对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一次民主测评。并教育学校干部正确对待教职工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到既尊重教职工又爱护学校干部,要及时反馈和落实整改,做到民主评议与整改提高相结合,重在整改提高。
六、对学校民主管理谨防四个误区
凭借多年的民主管理实践经验,笔者发现有人对“民主管理”的认识还存在理解偏差。在学校实施民主管理时,应当谨防以下几个误区。
(一)把“民主管理”异化为“人情管理”。
民主管理强调对人的尊重及人际的和谐,然而有人对“尊重”与“和谐”的理解却有失偏颇,认为尊重就是互留情面,和谐就是没有矛盾,工作上只讲感情,不谈原则,有求必应;对教师的缺点和错误,碍于情面,或只字不提、或轻描淡写。回避工作矛盾,凡事都可以放宽要求,甚至没有要求,讲究一团和气,事事留情面,处处给人情,“民主为本”演化成“人情为本”。
其实“尊重”不是放任自流,“理解”不是全盘认可,“关怀”不是拉关系走后门,“支持”更不是无原则同意,学校管理者的“人情味”应该是对教师人格的尊重、真诚的关心,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和事业上的支持;学校的“人际”应该是温馨向上、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有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庸俗化的人情主义。
(二)把“民主管理”曲解为“以个人为本的管理”。
在少数教师的眼里,“民主管理”就是要求学校管理要让个人感受到绝对的尊重、自由和满足,学校的一切管理,必须尊重“我”的需要而进行,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说学校不民主,把“民主管理”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以自我为本”。个人利益的无限放大,必然会与集体利益相抵触,甚至造成对学校和其他个体的伤害。
(三)把民主管理误解为是弱化甚至放弃制度的管理。
时下有一种观点认为:“倡导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就应当尊重、信任、理解教师,而规章制度必然会制约人文气息,会引起老师的逆反心理,因此民主管理应该淡化甚至取消制度的制约。”
很显然,这是对民主管理的肤浅理解,把“民主”与“制度”对立起来,是无视制度在民主管理中的保障性作用。如果民主缺少具有权威的法律作保障,民主一定难以实现,就会回到权大于法、一切都是个人说了算的老路。
(四)混淆民主管理和依法办学的关系。
依法办学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若民意和法律法规有矛盾冲突,必须坚持原则,违规违纪的事坚决不干。
(作者单位:鹤壁市淇滨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