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 日报02版
          

“脏乱差”小区变身“白净美”


  进行“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后,原本破旧的鹤山区二矿马路沿街楼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 汪丽娜 摄


  (上接第一版)“以前我们企业就像个大家长,不仅要管生产,还要管家属区的供暖、维护和用电,负担很重。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着实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利于企业发展。”鹤淇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办主任李民进接受采访时表示。

打开水龙头随时有水,日常生活更便利

  厨房里,鹤山区二矿马路沿街楼居民牛雪大展厨艺,做出了香喷喷的红焖鸡块、清炒花菜等菜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了餐桌前。

牛雪的开心,在于小区不仅进行了粉刷等整修工程,而且进行了供水改造,家里能24小时用水了。她戏称:“过去每天定时送1个小时的水,洗衣服成了‘连续剧’,今天洗,明天涮。”如今,“三供一业”维修改造让居民每天24小时都有水,以前厨房案板下放置的水桶,已经彻底用不上了。她家还装了热水器,随时都能洗澡。本来都搬走了的邻居,看到居住条件变了样,又搬了回来。

今年鹤山区涉及城市供水改造3264户,26个行政村转供水改造1.07万户,供电改造9566户,供热改造470户,小区维修改造1.05万户。面对老小区多,小区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等实际问题,鹤山区积极宣传政策,本着维修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耐心做好群众工作。”鹤山区房管中心主任李建军表示,“我们把屋顶漏雨维修,楼道窗户、落水管、化粪池和排污管道清理等作为重要维修内容,全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革工作顺利完成。”

“有了物业就是好!大家原来都归企业管,现在有的企业都注销了,怎么管啊?以后有事都有人管了。”对于“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带来的变化,山城区链条公司绳厂工人村居民李文军很满意,“楼顶修好了,楼道窗户也换了,用的都是好材料。楼道里也是白刷刷的,像新房一样。”

在“三供一业”维修改造中,农村转供水、供电是我市工作难点,43个自然村1.62万户农民需要转供水,占全省农村转供水任务总量的三分之一。我市将农村转供水、供电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改善了农村的水质和供应,农民用水质量和时效有了保证,生活得到了全面改善。

昔日垃圾山变成绿地,城市功能更完善

  小区绿地旁是健身器材,一群孩子正在追逐玩耍……这是记者7月15日在鹤山区二矿小区见到的场景。

“你们不知道,以前绿地这儿都是垃圾,现在不仅有了草地,还有了健身器材。”居民郭灵枝笑着说。

为圆满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我市各级各方面攻坚克难、加班加点、通力合作,6月20日完成了供水、供电、供热、物业维修改造移交工作;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5月25日在全省率先完成移交任务,比省定时间节点提前1个月;医疗、生育保险属地化管理各项业务已于7月1日正式运行。

山城区房管中心主任吴燕琳告诉记者:“在‘三供一业’维修改造中,我们积极排查,修整下水道,治理楼顶漏水等问题,如今全部完成‘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工作,改进了百姓居住品质,完善了城市功能,让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

“我市剥离省属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工程量大、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我们各方高度重视,全力拼搏实干,提供优质服务,在顺利完成任务的同时确保平稳有序,给企业和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让我们对干事创业、攻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市国资局副局长李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