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 日报02版
          

干这行要“oncall365天”

□本报记者 张婷媛

今年记者节是我的第三个记者节。我虽不是专业出身,但热爱新闻,并为此执着。

有一部电视剧叫《on call 36小时》,讲述的是医生们时刻值班,治病救人的故事。而干记者这行要“on call 365天”(on call:待命),有新闻的地方就有记者,不分时间、地点。

  一次,省里一项比赛在我市举办,我接到通知要专访一位省里来的领导,当时已是晚上7时,我来不及吃饭就急忙赶去。今年7月,浚县卫贤乡赵岗村烧伤的王庆、王朋兄弟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我先后3次赶赴兄弟俩所在的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科采访,其中一次为了采访到兄弟俩的主治医生,在手术室外等了3个多小时,回到家已是半夜,父母都睡醒一觉了,他们对我的加班、晚归已习以为常。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这是匈牙利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的话。作为文字记者,如果稿子写得不能使受众感同身受,那也是离“炮火”不够近。因此,每次采访,我都坚持深入一线。一次去采访垃圾填埋工,我提出要去垃圾填埋场看看,“那儿太脏了,根本不是你去的地方。”“好多人走不到那儿都吐了。”有工人告诉我。

  当我站在弥漫着恶臭的垃圾填埋作业面上时,当我踩着湿滑的履带,登上推土机不足一平方米的驾驶舱时,当推土机启动,身体剧烈颠簸、密密麻麻的苍蝇乱飞、耳畔全部是轰鸣声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垃圾填埋工的艰辛。

  当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后,我心中的满足感却把苦累全部冲走。